建立好习惯不容易,沾染坏习惯却很容易,如沉迷网络、吃垃圾食品、不愿意运动等。改变习惯之举颇具挑战性,原因有两个:(1)我们没有找对试图改变的东西;(2)我们试图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变化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改变你的结果,这个层次事关改变你的结果;第二层是改变你的过程,这一层次涉及改变你的习惯和体系;第三也是最深入的层次是改变你的身份,这个层次是有关改变你的信仰:你的世界观、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断。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这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好像两个人拒绝别人递过来的香烟: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合理的回应,但它暗含的意思是,这个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吸烟者。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这个人身份的转变。吸烟只是他们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
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体系是由一整套信念和假设塑造的,它就是隐藏在习惯背后的身份,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持久,旧身份会影响我们的新计划。你可能想攒下更多的钱,但是假如你属于只想消费、不愿创造的人,那么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努力赚钱;你可能想要身体更健康,但是假如你总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你就会倾向于无所事事,不参与任何健身活动。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这是一种正循环。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行为反映身份。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就像我们是“阅读者”、“健身者”、“英语学习者”那样,你越是认同这样的身份你的行为就会越贴合这个身份。如果你不断重复这些动作的话,证据就会累积,你的自我形象也将随之转变,哪怕一开始并不擅长某件事,因为习惯提供了塑造你身份的大部分证据。每个习惯不仅会得到结果,还会教会你更重要的事情:信任自己。
重建身份的两个步骤——第一,确定自己的身份,也就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用小赢来让自己获得信心推动自己更好的进步。从你想要的结果开始往回推,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这些结果。问自己:“拥有我想要的结果的人属于哪个类型?”例如:什么人减肥可以减掉40磅?什么人能够学习一门外语?什么人能够成功创业?把握住你想要成为的人的类型,并采取一些小步骤不断积累证据来强化你想要的身份,所有习惯的行程都会形成一个反馈回路。1898年,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导致结果满意的行为往往会得以重复,而产生不愉快结果的行为得以重复的概率较低。”人类全部行为背后的反馈回路:尝试、失败、学习,然后进行不同的尝试。经过一番尝试大脑会做出选择,那些无用的动作逐渐消失,而有用的动作得到加强,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习惯。每当你反复面对一个问题,你的大脑就开始把解决它的过程自动化,你的习惯只是解决你经常面临的问题和压力的一系列自动解决方案。随着习惯形成,大脑会跳过分析试错的过程,直接自动化选择并行动,面对以前需要思索的事情变成了自然而然。鉴于过往经验形成的习惯会减轻认知负荷、释放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