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散文
小三线往事--曹先生

小三线往事--曹先生

作者: 逸凡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15:42 被阅读0次
                                           

    01 夫妻相聚

    “有人吗?有人吗?”一位年轻人疲惫的拍着门,啪啪的拍门声在寂静山林间回响。

    天色已晚周边都是连绵的丘陵山地,他好不容易看见这边山头上有一栋房子,想着能在这边歇个脚问个路的。

    年轻人拍了好一会儿门,整栋房子依然寂静一片,他只能悻悻回到山下。

    年轻人长得很秀气,高高瘦瘦的,带着近视眼镜,一副书生气派,只是有些早秃,显得有些老成,大家就都称呼他曹先生,有时直接简称先生了。

    先生来到贵池是1970年的春天,他是从苏南的电厂派往安徽建设小三线的,他是主动申请去的,因为他的新婚妻子早已在贵池工作,他们已经分居两地有5、6年了。

    那天是他第一次去贵池气象局找他的妻子,贵池气象局在县城北边的一座小山头上,那时没百度地图,他也只能凭个大概方位找了过去,他去敲门的那栋房子其实是县医院的太平间!如果有人应他那才是恐怖事件了。

    曹先生终于在皖南的小县城与妻子团聚了,可是他工作的325电厂是在离县城40公里外的一个山沟沟里,那时交通不便40公里已是相当遥远的距离,每到周末先生就会搭电厂运输煤炭的卡车辗转回到县城的家。

    02 小三线人

    曹先生是个老实人,在电厂兢兢业业的工作,逐渐成了车间主任,主管电厂的煤炭采购工作。

    回家聊起工作总是什么计划煤、计划车皮,买煤、运煤是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渐渐的周末也不一定能回家,总是在采购煤炭或是去采购煤炭的路上。

    以至我和姐姐一看就煤炭就异常高兴,好像老爸要买要运的煤终于有着落了。

    特别高兴的还是能跟着曹先生去325电厂,电厂建在山沟沟里,从县城的南边运煤卡车经过的路边等车,运煤车队同样也是小三线的,叫683车队,曹先生与他们相当熟悉了,随便那辆煤车过来挥个手便搭上车了。

    那时能够乘坐卡车还是相当有优越感的,因为当时的安徽农村还没见到过汽车,惊奇的称汽车是“喝油的牛”。

    卡车叮铃哐啷一路颠簸过了马牙镇拐个弯就差不多到厂区了。厂区有生产区和生活区,一条水沟终年流淌着热气腾腾发电废水,从生产区缓缓的流到生活区再流出整个厂区。

    到了厂区才知道曹先生的称号是被一帮小年轻喊出来的,而曹先生称呼他们“小上海”“小苏州”,他们都是从上海和苏州过来的,最小的估计也就初中毕业。

    一帮小年轻叽里呱啦的说着上海话、苏州话,伴一路热气腾腾的发电废水,喧闹了整个山沟,但又隔绝于世外。

    325电厂虽然在山沟沟里,可是小学、小卖部、职工医院、浴室、家属楼一应俱全,而且一律按上海工厂的标准配备,小卖部卖的都是上海的货物,大白兔奶糖、泡泡糖、巧克力。

    而曹先生更在乎的是上海产的香烟,那些香烟应该都是计划供应的,平时只能抽抽大前门,到了春节会供应一些牡丹、凤凰之类的香烟,那个凤凰香烟很奇怪会有一股香香的气味。

    每到春节曹先生都会跟别人多调剂一些香烟计划,带回县城气象局的家,与左邻右舍分享,感谢邻居们平时对妻儿的照顾。

    曹先生工作的地方是煤场,要穿过整个生产区,一直到山沟沟的最里面,也是整个厂区的最高处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

    那些运煤的卡车就在这里卸煤,不知用的什么办法,倒也没觉得特别灰,可能是山沟中湿气重,煤灰不容易飞扬吧。

    煤场有个2层小楼,一个外置的锈迹斑斑的铁楼梯通向二楼,曹先生的办公室就在那里。

    办公室被香烟熏的黄乎乎的,曹先生的书生气在这里被稍稍打了些折扣。煤场工作的有上海阿姨、小苏州,后来还来了小安徽,大家都说着带着口音的上海话,客客气气的,看来曹先生还是一位蛮不错的领导。

    04 离别小三线

    2013年10月,曹先生再次来到这煤场,二层小楼还在,煤磅秤也在,只是煤棚中空空荡荡,小楼中也只有看守的老人和狗了。

    1988年曹先生和小苏州、小上海、上海阿姨们都撤回了上海和苏州,将电厂交给了当地政府,由小安徽们管理,因为山沟沟中的煤炭运输方式造成的发电成本高企,经济效益优先的改革开放年代就被其他电厂给替代了。

    让曹先生欣慰的是听看守的老人说电厂又将重新启动,建成环保电厂,利用周边的麦秆等作为发电燃料。

    曹先生在小三线工作了18年,小三线已深深烙入记忆深处。

    如今,小三线人早已各奔东西,步入花甲之年,小苏州、小上海们早已结婚生子,当上了爷爷。

    当年建设的小三线工厂有些被保留使用,有些依旧安静地躺在深山密林之中,任由岁月侵蚀,记录着那段芳华岁月。

    备注: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在大后方建设和发展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以应对潜在战争威胁。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工厂企业、职工、干部等从东部一线地区迁到内地,三线建设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而皖南这里的“小三线”是上海市转移工程建设的大后方与主要阵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三线往事--曹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ns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