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朝代的文学现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是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反映。
魏晋文学早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就拉开了序幕,建安文学是指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改元“建安”。在文学史上,人们就习惯地把这一时期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著名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他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第一次掀起诗歌创作的高潮,为中国的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同时确立了“建安风骨”诗歌美学的典范。
“建安风骨”,是指这些代表人物的作品,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同时他们是四言诗的终结者,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莫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曹嵩是东汉末年大官宦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黄巾起义时,他起兵镇压。军阀董卓要废汉献帝自立时,他又起兵讨卓,被封为丞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首先是汉末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个"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横槊赋诗,皆成文章"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是实录。
他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文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
他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会师之后,袁绍、袁术等军阀却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的历史事实。也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
曹操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也是反映汉末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前者说:"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山路行军的艰苦,历历如见;后者说:"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抒发征夫怀乡之思,也深切感人。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才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曹操的诗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他的诗词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其实,曹操特殊的精力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诗人将昂扬的奋斗向上的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我摘抄了曹操的十首诗,非常喜欢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