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自控是对计划采取行动的能力,是一种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理解了根本逻辑,能够找到有效的抓手去实践。
行为自控是连接学生的社会效能感、学术效能感和目标设定能力的桥梁。如果无法按照既定的标准行事,即便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学生可能也无法迈入成功的轨道,而失败会削弱学生的社会效能感和学术效能感。
(如果制定的目标非自己所愿,或者看不到实现的可能,对自己的指导意义不大,那么价值层面来说也是没有起到作用。效能感层面就是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能力都看不到希望的话,总是管不住自己。)
自我管理策略及其支持程序一旦融入到教室的日常生活中,便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行为自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特定行为的内化偏好,即他们希望通过行为实现的结果,以及他们用来评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预期的主观标准。
行为自控始于对行为的期望。(有一个例子,就是想好了假期要完成的作业,带回家一大堆作业,结果还是没有去做,是为什么呢?是否属于自控能力没有达到。还有要看的书都没有看,因为没有具体的阅读目标,没有清晰执行的进程。)
促进行为自控的教室常规实践——
当期望和规则融入到教室的日常生活中后,学生一般会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东西,独立地去执行。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室实践有助于学生实现行为自控。
举止得体在同学之间可以潜移默化。
老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改进教学。
人的内心都有向善的愿望,想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想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室的氛围中通过自我管理,实现改善学习和行为,融入集体生活,朝向目标前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如何确定评选标准,图谱中的选项内容来自什么参考内容呢?
班级图谱量表结果的测量情况,还不确定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的,是如何统计处结果的。数据显示的统计情况,是填写数据搜集,还是在纸质版本总结的类型,如何得到真实的客观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