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阅读文学作品,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对深层的意义却没有过多思考。自从听了卓老师解读《露天电影》,我才醍醐灌顶。原来一篇小说有这么多超出表层的意蕴,读懂小说需要深挖文字背后的内容。
我也想认真解读一篇作品,于是重新阅读了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
学习卓老师,解读作品先从标题开始
初读这部作品时,其实并未被标题吸引,因为它仅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预设,作为读者,当然更想从标题中迅速地把握关键信息。
二读作品后,我似乎懂了,没有比“如果大雪封门”更适合的标题了。
首先,标题点明了季节。
“雪”恰恰应合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严寒的冬季。而“大雪”则强调了寒冷的程度,但仅用“大雪”一词仍然无法传达出雪大到什么程度,于是乎作者再加“封门”一词,读者尽可以想像一场空前大的雪,大到连门都封住了,也许大得过了膝。
其次,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文中的慧聪高考作文跑题,写了《如果大雪封门》。这个标题是引子,也是线索,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慧聪生在南方、高考失利的经历。再由他的落榜顺理成章地过度到来京闯荡,再到他在寒冷的冬季与“我”相识,一环扣一环,使得小说的情节铺设在逻辑上天一无缝。
第三,标题隐喻着理想与追求。
慧聪生在南方,从未见过下雪,内心憧憬着大雪封门的场景,所以才会在高考时文不对题地写下《如雪大雪封门》。高考落榜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做了北漂。雪是他心中的念想、愿景。哪怕是在鸽子莫名其妙不断减少,马上就达到二叔规定的上限了,他仍不想离开,因为看大雪封门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第四,标题意寓着美好的事物。
雪是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小说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美好、吉利与浪漫。如常说的俗语“瑞雪照丰年”就是大吉征兆,《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雪的元素,《水浒传》中也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如果大雪封门》融“雪”入题,象征着这个预设后面的结果必然是美好的。
学习卓老师,细品小说的开头部分
文章第一段信息量很大,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居住环境等内容,但又未逐一叙述,而是点到即止,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慢慢品味,这样的开头就是提速的过程,宛如高速公路上的行车。
“宝来被打成了傻子回到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看来闲来之笔,却不着痕迹地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宝来是不重要的扁平人物,写他是为了引出“我”们是租住一起的小伙伴、小集体。而他的离开为后来慧聪的加入做了铺垫。
“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北京冬天的寒风凛冽,不但是风大的暗示,还是居住环境恶劣的暗示。
“行健缩在被窝里说,让它响,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他妈的冻死人。”次要人物行健的出场不疾不徐,他的语言描写同时也是对冬天、冷风呼啸的补充。
“我就把图钉和马夹袋放下,爬上床。”为后文揭示“我”以贴小广告为生埋下了伏笔。
“我在被窝里闭上眼,看见黑色的西北风如同洪水卷过屋顶,宝来的小木凳被风拉倒,从屋顶的这头拖到那头,就算在大风里,我也能听见木凳拖地的声音,像一个胖子穿着四十一码的硬跟皮鞋从屋顶上走过。”作者没有直接写风速的大小,但从这几句描写中读者可以品读出西北风又大又疾,否则怎会刮得屋顶的木凳不停地拖动呢?有时候,侧面烘托的手法比直接描写更深入人心。
“宝来被送回花街那天,我把那双万里牌皮鞋递给他爸,他爸拎着鞋对着行李袋比划一下,准确地扔进门旁的垃圾桶里:都破成了这样。”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作者很高明,通过宝来爸说鞋破的小插曲,间接交代了他们的生活窘迫。
通过第二遍阅读,我品读出《如果大雪封门》的标题与开头非常出彩,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继续探究、阅读,好的标题与开头有这个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