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写些东西,有时一样的体裁要接连写出七八份,写着写着就成了雷同,总感觉到有种被掏空的滋味,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出现这种情况不禁让我有一些思考。随着现代网络的贴近生活,只要在计算机里输入相应的文字,轻轻一按键,所需内容就会跃然“机上”。文件材料这方面,更是益处多多。分门别类,按你所需,解你所急,确实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方便之中也令很多人庸懒了自己的笔。不论是领导的材料还是平时工作中的文件,都一味去网上下载后,改头换面,中间再辅以几句自己的话,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工作就算完成了。等到真的离开电脑,离开“现代文明”用自己极度发达的造词库——大脑去尽情泼墨时,却发觉往日的滚滚词汇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们平时不积极动笔,做什么都想走“捷径”。久而久之,手下这支笔会生锈的。诚然我们不应该反对借鉴别人好的东西,但这借鉴要有个“度”:他人的落笔起点、故事情节中的跌宕起伏、乃至一个词或一个字对构思的巧妙升华,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但如果一味是“拿来主义”,只在开头、结局换换样,只在文章中间加上几句联系实际的话。这样的文章你捧出来的时候,它也会显得矫揉造作,因模仿穿凿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文章阅读它的时候,你领悟到它的灵魂了吗?你想到它因此而受到的伤害了吗?你感觉到因挖掘它而应有的快乐了吗?
写东西是很枯燥的,但在枯燥的背后也有很多乐趣。一篇好的文章,从开始构思到下笔成形再到反复修改,这其中就是你的潜词积累,换句话说也是你的感情倾泄。在这个过程中,有你亲身的体验,感情的升华,内心深处的起伏碰撞。随着文章最后一个字落笔告成,你的内心或激荡或忧伤,都会在这一刻有种悄然释怀的感觉。长长吸出一口气,望着纸上自己留下的行行成果,你也许不满足或感觉不太好。可它却让你在锻炼中有了成长,在成长中又有了新的思维。就这样,似小树一样在自己创造的阳光雨露中不断发芽、抽叶,将簇簇绿叶不屈地举向蓝天,承载起阻挡沙尘的重任。这时你会发现由于平时的蓄意积累以至茁壮挺拔有了今天抵御风沙的本领。在肆虐的沙尘暴袭来时,会依然唱着高昂的乐曲笑傲它。这快乐的生命凯歌不就是在枯燥中一点一滴累筑起来的吗?
“创作思维是在不断地挖与被挖之中闪现出来的”由于有了现成的模式,现成的体裁,我们不再去潜心写作,一味“借鉴”,笔下写出的东西老是一个模式,好象永远都是青菜豆腐,而那些爆炒与麻辣会慢慢失传的。“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有人写东西时,文章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毫无生机。有人思绪绵绵,脑子里有如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同样的人为何有这样的差距呢? 这就是勤动笔与“拿来主义”的结果。“蚕不吃桑叶难以吐丝,蜜蜂不采花蜜难以酿蜜。”只有在实际管理科学中切身体验,勤于练笔,才能不断拓展写作视野,挖掘出创作灵感,笔下就会收获缤纷的色彩和清新的果实。
朋友们,拿起自己带有希望与活力的笔吧,让它在纷繁的生活中专心勾勒,不辍描绘,为“写作”这块沃土开垦出一片独特的亮丽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