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生来就以追求成功为目标,另一种则只想过快乐的平凡生活。
很显然,电影《天才少女》中,玛丽的外婆伊芙琳是第一种人,而她的舅舅弗兰克是第二种。
电影《天才少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少女玛丽,是一个数学天才,6岁就读过齐默《高等代数的演变》,7岁就研究微分方程,同时她也是一个孤儿,从小被舅舅弗兰克抚养长大。
为了让玛丽交到同龄朋友,过上普通孩子的生活,弗兰克决定送她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玛丽惊人的心算能力,便让数学老师邦妮目瞪口呆,原来,玛丽的母亲就是知名数学家黛安,而玛丽正遗传了这种天赋!
平静的生活,被外婆伊芙琳的到来而打破。多年来,伊芙琳一直在寻找玛丽,因为玛丽的“数学大脑”。女儿黛安一生没有完成的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析,她企图由孙女来完成。
伊芙琳和儿子沟通无果,不得不到法庭来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然而,双方持续争论不下,弗兰克不得不接受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意将玛丽送往寄养家庭。
直到有一天,弗兰克在邦妮老师的帮助下,无意中救了独眼猫“弗雷德”,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果然,可怜的玛丽正被伊芙琳和一群数学家包围着。
弗兰克深知伊芙琳的个性,来接玛丽的同时,也带来了 “杀手锏”——黛安死前交给他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证明”,这也是伊芙琳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
原来,早在六年前,黛安就解开了这个方程式!并且,对弗兰克强调:这个方程式的证明成果,必须在母亲死后才能发表。
伊芙琳听后,沉默良久。
当她翻开方程式的解析手稿,纸上的泪痕历历在目。
她最终接受了弗兰克的建议:放弃玛丽的抚养权,得到黛安一生的成果“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证明”发表的权利。
最后,玛丽继续和舅舅一起生活,不同的是,她一边上天才学校,以继续发展她的数学兴趣和天赋;一边上普通学校,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和社交。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02
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天才的孩子,但为孩子人生做主的父母,却屡见不鲜,尤其在中国,很多孩子的人生,都被父母过度干预了。
明明喜欢画画,却被逼着学跳舞,因为妈妈认为跳舞更有助女孩气质的培养;
明明喜欢历史,却读了金融专业,因为爸爸认为金融更有出息;
明明性格随性自在、不拘小节,却被要求举止文雅、笑不露齿,因为父母认为女孩要端庄……
父母,是天下最辛苦、最伟大的职业,但扪心自问,你们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出于尊重、平等和无私?
这部影片,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与孩子发生争执后,该逃避还是沟通?
有一天,玛丽违背了和弗兰克的约定,在周六早上就回家了,结果在家里撞见了刚起床的邦妮老师,气氛尴尬不已,舅舅弗兰克为此事训斥了玛丽,抱怨自己没有私人空间。
事后,弗兰克主动来给玛丽道歉,玛丽问他,真的因为自己而让他没有个人生活吗?
弗兰克没有解释,而是反问她:“上个月因为我没给你买钢琴,你说我是世上最糟糕的舅舅,你真的那样想的吗?”让玛丽明白了人们在生气时,经常会说言不由衷的话。
发生矛盾后,家长给孩子道歉,这在中国家庭当真少见。
一方面,他们放不下身段向孩子解释;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因此,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或者不了了之,假装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也许不久孩子的确看起来没事了,但这个被强制隐藏起来的伤痛,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通过别的事爆发出来。
2、真心还是假意,孩子真的不懂吗?
有个场景,法院派调查员和玛丽谈话,以了解她平时的生活。
调查员问她,为什么选择舅舅?
玛丽回答:“在我展现数学天赋之前,他就照顾我了”。
如果谁以为小孩子年龄小就什么都不懂,分不清真心和假意,那就太可笑了。
玛丽非常清楚,外婆愿意对她好,皆因她的“数学天赋”;舅舅弗兰克虽然买不起钢琴,却是真正无条件地爱她。
如果你的孩子不亲近你,不信任你,请问问自己,你付出真心了吗?
3、物质,真的比陪伴和温情更重要吗?
比起高品质的物质条件,父母温暖的陪伴、真切的关心、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玛丽没有同龄朋友,但却很喜欢邻居罗伯塔,因为她真心关爱她,陪她一起疯、一起玩耍。
玛丽喜欢舅舅,因为他尊重她、陪伴她,带她去玩耍,鼓励她去交朋友。
幸福的家庭、温情的陪伴,能让孩子在童年时,构建出一个自尊、独立、健全的自我,这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4、请告诉孩子,他是被爱的
当玛丽得知自己亲生父亲出庭作证却没来看她,伤心不已。
对此,弗兰克用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和罗伯塔一起带她来到医院,观察婴儿出生的场景。
他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第一对婴儿出生!当玛丽看到等待的家人期待、兴奋、激动不已的神情,瞬间明白了自己出生时,也是这样被家人祝福、被爱的。
从小,我们常害怕自己不被爱,总要通过哭闹、发脾气、闯祸等行为,来获取大人的关注,以此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甚至会用让自己生病、受伤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即使他们长大了,也依然会用各种手段来寻找爱,他们会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害怕社交、难以和人亲密……
而这样的遗憾和伤害,明明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多一点关注和关心就可以避免。
5、在人生的选择题上,你真能为孩子做主吗?
电影中,法庭上的争论,让我们看到,原来黛安生前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从小没有活动、没有运动、没有社交、没有爱情……钻研数学就是她的一切。
天赐“数学大脑”本该拥有幸福人生的黛安,因为母亲的强势控制,最后不堪痛苦,在最好的年纪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含恨而终,让人痛心不已。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03
这是一部美国电影,但是过分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父母却屡见不鲜,不分国界。
2018年,曝光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件:
高考状元、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已与父母断绝关系6年! 他在网上发表了万字长文,痛苦道出父母这些年对他的“过度关爱”。因为从小到大被父母过度控制,自己已经被查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没有尊重、没有民主,一味将自己认为的“成功”强加给孩子,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让孩子赢了事业,输了人生。
在此,想为作家王朔的育儿观点个赞。
记者曾问王朔对女儿有何期许,他回答:“我什么也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了。”
有的人追求功名卓越,有的人向往自由平凡,我们无法评判哪种人生更好。
但每个人仅此一次的人生,至少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父母可以引导,却不能剥夺。
关于孩子教育,陈铭在“奇葩说”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动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