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成长励志想法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作者: 米几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20:19 被阅读1次
《天才少女》

01

世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生来就以追求成功为目标,另一种则只想过快乐的平凡生活。

很显然,电影《天才少女》中,玛丽的外婆伊芙琳是第一种人,而她的舅舅弗兰克是第二种。

电影《天才少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少女玛丽,是一个数学天才,6岁就读过齐默《高等代数的演变》,7岁就研究微分方程,同时她也是一个孤儿,从小被舅舅弗兰克抚养长大。

为了让玛丽交到同龄朋友,过上普通孩子的生活,弗兰克决定送她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玛丽惊人的心算能力,便让数学老师邦妮目瞪口呆,原来,玛丽的母亲就是知名数学家黛安,而玛丽正遗传了这种天赋!

平静的生活,被外婆伊芙琳的到来而打破。多年来,伊芙琳一直在寻找玛丽,因为玛丽的“数学大脑”。女儿黛安一生没有完成的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析,她企图由孙女来完成。

伊芙琳和儿子沟通无果,不得不到法庭来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然而,双方持续争论不下,弗兰克不得不接受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意将玛丽送往寄养家庭。

直到有一天,弗兰克在邦妮老师的帮助下,无意中救了独眼猫“弗雷德”,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果然,可怜的玛丽正被伊芙琳和一群数学家包围着。

弗兰克深知伊芙琳的个性,来接玛丽的同时,也带来了 “杀手锏”——黛安死前交给他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证明”,这也是伊芙琳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

原来,早在六年前,黛安就解开了这个方程式!并且,对弗兰克强调:这个方程式的证明成果,必须在母亲死后才能发表。

伊芙琳听后,沉默良久。

当她翻开方程式的解析手稿,纸上的泪痕历历在目。

她最终接受了弗兰克的建议:放弃玛丽的抚养权,得到黛安一生的成果“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证明”发表的权利。

最后,玛丽继续和舅舅一起生活,不同的是,她一边上天才学校,以继续发展她的数学兴趣和天赋;一边上普通学校,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和社交。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02

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天才的孩子,但为孩子人生做主的父母,却屡见不鲜,尤其在中国,很多孩子的人生,都被父母过度干预了。

明明喜欢画画,却被逼着学跳舞,因为妈妈认为跳舞更有助女孩气质的培养;

明明喜欢历史,却读了金融专业,因为爸爸认为金融更有出息;

明明性格随性自在、不拘小节,却被要求举止文雅、笑不露齿,因为父母认为女孩要端庄……

父母,是天下最辛苦、最伟大的职业,但扪心自问,你们给予孩子的“爱”,是否出于尊重、平等和无私?

这部影片,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与孩子发生争执后,该逃避还是沟通?

有一天,玛丽违背了和弗兰克的约定,在周六早上就回家了,结果在家里撞见了刚起床的邦妮老师,气氛尴尬不已,舅舅弗兰克为此事训斥了玛丽,抱怨自己没有私人空间。

事后,弗兰克主动来给玛丽道歉,玛丽问他,真的因为自己而让他没有个人生活吗?

弗兰克没有解释,而是反问她:“上个月因为我没给你买钢琴,你说我是世上最糟糕的舅舅,你真的那样想的吗?”让玛丽明白了人们在生气时,经常会说言不由衷的话。

发生矛盾后,家长给孩子道歉,这在中国家庭当真少见。

一方面,他们放不下身段向孩子解释;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因此,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逃避,或者不了了之,假装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也许不久孩子的确看起来没事了,但这个被强制隐藏起来的伤痛,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通过别的事爆发出来。

2、真心还是假意,孩子真的不懂吗?

有个场景,法院派调查员和玛丽谈话,以了解她平时的生活。

调查员问她,为什么选择舅舅?

玛丽回答:“在我展现数学天赋之前,他就照顾我了”。

如果谁以为小孩子年龄小就什么都不懂,分不清真心和假意,那就太可笑了。

玛丽非常清楚,外婆愿意对她好,皆因她的“数学天赋”;舅舅弗兰克虽然买不起钢琴,却是真正无条件地爱她。

如果你的孩子不亲近你,不信任你,请问问自己,你付出真心了吗?

3、物质,真的比陪伴和温情更重要吗?

比起高品质的物质条件,父母温暖的陪伴、真切的关心、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玛丽没有同龄朋友,但却很喜欢邻居罗伯塔,因为她真心关爱她,陪她一起疯、一起玩耍。

玛丽喜欢舅舅,因为他尊重她、陪伴她,带她去玩耍,鼓励她去交朋友。

幸福的家庭、温情的陪伴,能让孩子在童年时,构建出一个自尊、独立、健全的自我,这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4、请告诉孩子,他是被爱的

当玛丽得知自己亲生父亲出庭作证却没来看她,伤心不已。

对此,弗兰克用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和罗伯塔一起带她来到医院,观察婴儿出生的场景。

他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第一对婴儿出生!当玛丽看到等待的家人期待、兴奋、激动不已的神情,瞬间明白了自己出生时,也是这样被家人祝福、被爱的。

从小,我们常害怕自己不被爱,总要通过哭闹、发脾气、闯祸等行为,来获取大人的关注,以此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甚至会用让自己生病、受伤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即使他们长大了,也依然会用各种手段来寻找爱,他们会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害怕社交、难以和人亲密……

而这样的遗憾和伤害,明明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多一点关注和关心就可以避免。

5、在人生的选择题上,你真能为孩子做主吗?

电影中,法庭上的争论,让我们看到,原来黛安生前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从小没有活动、没有运动、没有社交、没有爱情……钻研数学就是她的一切。

天赐“数学大脑”本该拥有幸福人生的黛安,因为母亲的强势控制,最后不堪痛苦,在最好的年纪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含恨而终,让人痛心不已。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03

这是一部美国电影,但是过分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父母却屡见不鲜,不分国界。

2018年,曝光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件:

高考状元、北大留美硕士“王猛”,已与父母断绝关系6年! 他在网上发表了万字长文,痛苦道出父母这些年对他的“过度关爱”。因为从小到大被父母过度控制,自己已经被查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没有尊重、没有民主,一味将自己认为的“成功”强加给孩子,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让孩子赢了事业,输了人生。

在此,想为作家王朔的育儿观点个赞。

记者曾问王朔对女儿有何期许,他回答:“我什么也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了。”

有的人追求功名卓越,有的人向往自由平凡,我们无法评判哪种人生更好。

但每个人仅此一次的人生,至少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父母可以引导,却不能剥夺。

关于孩子教育,陈铭在“奇葩说”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动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The End

相关文章

  • 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01 世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生来就以追求成功为目标,另一种则只想过快乐的平凡生活。 很显然,电影《天才少女》中,玛...

  • 哪一句话是你曾经历的心酸

    *“爱是妒忌,爱是怀疑,爱是近乎幻想的真理。” ——《爱是怀疑》 *“何必要那么多借口,让我内疚自己还爱的不够 。...

  • 一个近乎完美的故事

    偶尔在网上读到这个故事,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假,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记录了下来。现在用笨拙的文字分享给大家,只希望有人能...

  • 近乎完美的融合

    通过学习获取智慧,完全依靠自身修养实现商业成功,坚守理想和信念,遵循道德准则,理性、诚实、乐观,对社会充满终极关怀...

  • 是什么在阻击个人的努力?

    当人努力受阻,又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这就是停止成长的开始。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夸奖了一位同学的...

  • 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

    读完《布隆伯格自传》这本书真的是非常震撼,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从马萨诸塞州走出来的中产家庭孩子的...

  • 从两大角度来讨论“是什么决定了价格?”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哈耶克说,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价格体系。 计划经...

  • 是我们的人

    上帝创造了她们 近乎完美的她们

  • 关于那些社交所浪费你的时间

    今天是一个晴天,是一个 完美的周日,近乎完美的周日,要是没有中午的约会,要是没有中午的就餐,就是一个完美的周日。 ...

  • 完美的借口

    27/4/2016你说 距离已把你对她的感觉拿走 分手二字只差说出口你说 喜欢上我 又何必压抑自己的温柔我想 我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一个近乎完美的借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rt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