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
《流浪地球》有没有区块链隐喻?

《流浪地球》有没有区块链隐喻?

作者: 拨锣匠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0:13 被阅读346次

电影《流浪地球》是一首人类在宇宙中生存斗争的史诗。太阳老化将产生氦闪吞并地球。为了种族的延续,人类选择集体逃亡。一万多台行星发动机被安装在地球上,推动地球飞向4.2光年外的比邻星。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二千五百年,一百代人。在这过程中,几十亿的生命将会牺牲,幸存的人搬入地下。这一切只为他们百代后的子孙们能够拥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有两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脑洞假想:

剧中吴孟达有一句感慨:“过去的人们迷恋一种叫‘钱’的东西”。由此可以猜测当时社会已经废除了货币制度。

另外 在刘启扫码支付买了一个烤串后,荧幕上显示了一个叫做-----信用兑换处的场景。

据说电影《流浪地球》跟原著相比改动很大,剧情基本脱离了原著。时间背景是大约半个世纪之后——2057年讨论进入地下城资格。距今大约38年!

未来货币会不会消失?

我的看法是:以纸张和金属为物理材料的法币会消失。伴随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主权国家可能很快就会实现法币比特化。

同时,由于整体货币变成无实物的线上流通,整个流通速度也会大大提升。

而为了能够匹配新技术和新经济的高流动性需求,央行很有可能开启数轮增发来保证需求的满足。

所以,在不极端的情况下。只要国家这个想象共同体和地理上的国界依然存在。以国家为信用担保的法币,仅会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彻底转变为电子货币。

有趣的是:如果真的像影片中描述,全人类遇到灭顶之灾。需要打破国家和国界的设定,成立联合政府实现混居生活。这时要是按照旧的货币,汇兑不仅显得低效,甚至在士气上也不够“同仇敌忾”。

还有进一步的可能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的衣食住行已经无需投入自身劳动力去获得。那货币更多用来购买的可能是体验和自由、创造等形而上的价值。

在《流浪地球》里,人类虽然一开始由于灭顶之灾,处于战时管制状态。但是可别忘了,这个流浪的周期需要延续二千五百年,一百代人。在旧的政治和金融秩序归零后,以及人工智能大幅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估计过不了几代人,财富的分配机制和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媒介都会发生底层裂变。

这种极端情况下,货币不再由“联合政府”的央行发行,货币匹配经济流动性的调整也不由政府机构来实施。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是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信用值或信用点。

什么是信用点,如何积累信用?信用点能不能当钱花?

信用在影片里很有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以履约实现为主轴的评估体系。而且它虽名义上是“信用”,但在功能上不只起到在合作过程中背书的作用。

甚至本身就是重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具体可以参照区块链pos,以及dpos等共识机制的设计。在一个系统内的创造力、活跃程度、参与度、投入的时间和注意力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获得“信用点”的依据。

根据影片中的描述,晚餐吃的饺子都可以从居委会处领取。在基础层面有可能已经达到了按需供给的阶段。因此,信用大多用来购买额外的体验。(譬如影片中刘启扫码买了烤串)

其实,在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信用本身就是可以当作钱来花的,如果不清楚可以去查阅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的概念。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7期记录:“从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目前中国基础货币数量30.6万亿元,对应165.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按照计算公式,中国货币乘数目前已经达到5.41倍(M2÷基础货币数量=货币乘数)。”

这个超过5倍的广义货币并不是央行具体发行的货币,可是实打实的借贷。而借贷的根源基础,就是信用。

个人价值如何得到评估量化?

脑洞举例:

譬如大刘在那个时代发布的新小说。高信用值用户可以选择免费阅读,系统会根据阅读者信用度、所投注意力、点赞评论、转发等进行分别奖励信用点。(可看作一种token)

而低信用值用户需要支付种子信用点。低信用值用户逆袭成为高信用值除了改变习惯,诚实守信,更需要像大刘一样创造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才能获得系统的更多奖励,以及更多高信用用户跟随的长尾影响力。

信用点肯定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分”

建国初期,由于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个体和家庭只能按照劳动时长或者劳动结果,被集体记录为工分,最后以此为依据分配粮食和物资。

影片里的“信用点”肯定不是“工分”的理由如下:

1、“工分”是平均主义逻辑下的按劳分配的标准,“信用点”是赋予合作者未来合作预期马太效应增长的可能性的原力。

2、一个是指向解决基本生存需要,一个是为了鼓励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分配模式。

3、信用点具备货币自由交换的属性,而工分只能定向购买。依然是完整市场经济行为。

Ps: 信用点应该不会像以太坊里的gas用完消耗殆尽,如果可以消耗殆尽则有可能又回到中心化主导的计划经济轨道

通胀和超发会不会延续现实世界写照?

良性的通胀有可能依然存在。也就是为了匹配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带来流动性需求,由多方力量达成共识的适度通胀增发“信用点”还会存在。但是这样的增发很有可能实现函数代码化,达成一种动态增发的平衡状态。而不是被机构或者团体所把控,进行随意频次和数量的增发。

如果按照以上逻辑,超发的情况可以从理论上得到根除。普通人的资产可以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相应等幅增长。而不再会出现因中心化机构超发,引起个人和家庭资产缩水的情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浪地球》有没有区块链隐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s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