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订阅公众号中,偶得一本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阅读冲动始于日常教学中,一直被权威的教学参考书牵着鼻子走。部编本教材实施以来,我任教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视教学参考书为解读文本的唯一教学指南,这本指南扶着我按部就班,一路前行。偶有个人思考,也不敢轻举妄动。
《语文寻意》这本书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从单篇到单元再到文体解读三个层面,依课程标准为纲,以落实语文要素为本,基于“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开展全面、系统的深度解读,成就充满生命活力的母语教育,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
01“文本解读”的误区
没读文本先看教参,文本解读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研究文本就看现成的设计、实录,文本解读还没开始,就“穷途末路”了;打开文本就把自己摆在师者的位置,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从一开始就走上歧途了……
当我一一对照,后背一阵发凉。每天行走在语文课堂上,原来,文本解读从未开始,何谈解读?作为专业的语文老师,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书中语)。我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夜行,忽如一道光照亮我的头顶。
02语文“寻意”的价值
从“素面相对”开始,理解文本的真实“意思”,建构文本的学习“意义”,发现文本的课程“意蕴”,这就是“寻意”的过程。
我何曾“素面相对”?匆匆地读过文本后,又匆匆地读参考书。参考书怎么建议,我就一五一十怎么教。因为错过了对文本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何谈文本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何以随机应变学生的个性思考,何以生成有生命力的母语课程。
03语文“寻意”的思考
部编本教材统一后,教学参考书固然是我们的纲和目。教材是固定的,教学是灵活的,教师是创意课堂的实施者,是文本解读的设计者。
本学年,在教研共同体活动中,我们曾开展单元整体性教学探究。虽然经过几轮研讨和磨课,基于人文主题背景,细化语文要素目标,但如何有效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实现单元文本解读的整体建构和延伸超越,我的困惑还有很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很好的解读实践。
04文体解读的精准把握
不同的文体,在文本解读时,有共性的突显与个性的突破。当我们掌握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策略时,文本解读的意义指向将更加深远。
如古诗词“朗诵与情感领会”,小说“聚焦人物形象”,说明文“信息的整合与呈现”,散文“贯通全文意脉”等,结合具体文本,都有详实的教学设计,都可参考。
文本解读,让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了更多生发的无限可能。母语学习,得言又得意,这是核心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语文寻意》,值得成为语文老师的专业必读书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