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汉在“十常侍”之乱以及黄巾军起义后,慢慢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但三个国家不可能一直鼎足而立下去,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这三位君王又怎么可能不想着吞并另外两个国家呢?
三国当中,要论吞并愿意最强烈的,应该是蜀国,因为刘备姓刘,他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匡复汉室的事情,他也始终抱着这样一个志愿,即使是临终之前,也不忘把这一志愿交托到诸葛亮手上。
一开始蜀国攻打吴国,导火索虽是关、张之死,刘备迫不及待想为两位兄弟报仇,但最终的目的也一样是为了吞并吴国。
三国当中,论国力强盛,应该是魏国最盛,其次是蜀国,最后是吴国。为了防止魏国各个击破,蜀吴在经历那次大战后,便决定结为同盟。即是同盟,就有着互不侵犯并且互帮互助的责任和义务。也正因为蜀吴结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魏国不敢轻易举兵。
魏国不敢轻易举兵,吴国呢,也基本上是偏安一隅的状态,可诸葛亮不一样,他扛着匡复汉室的重任啊。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何况诸葛亮受的是刘备的临终嘱托,刘备又对他有三顾茅庐之恩,他怎能不时时想着举兵之事呢。
话说在三国鼎立之时,蜀国前前后后共有十几次北伐。诸葛亮在世时,五次北伐六出祁山,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过他的衣钵,也接过他的遗愿,把北伐之事常挂心头,而姜维也前后九次北伐。只是,蜀国有诸葛亮和姜维,魏国也有着同样厉害的司马懿和邓艾等人。
蜀国如此接连不断地北伐,魏国岂能不恨?所以,但凡有一点机会反过来伐蜀,魏国岂可错失?
也许是在位时间久了,加上刘禅本就平庸之人,这当皇帝的时间一久,惰性就出来了,诸葛亮去世几年后,刘禅开始沉迷于酒色,亲近佞宦。在姜维几次北伐几近成功之时,是邓艾等人串通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散播不利于姜维的谣言,让刘禅下诏令姜维班师的。
在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也被刘禅莫名其妙的召回,原因却是黄皓以为北伐容易,想让自己认识的熟人去争这份功劳。姜维被召回后,得知是黄皓从中作祟,恨不得立马杀了他,但碍于刘禅的从中阻拦,只得作罢。
对于奸佞小人,他要是知道你有杀他之心,他怎么可能放过你。姜维在其他大臣的提醒下,决定带着手下兵士去沓中种田,一来避祸,二来也为后面的北伐准备充足的粮草。
魏国听说姜维去沓中种田了,上至司马昭,下至钟会等将领第一时间就想到伐蜀。司马昭采用钟会的计策,调拨军队造船,喊出伐吴的口号,却令钟会带领人马往蜀国进发。
当然,魏国这种声东击西的计策瞒不了太久,姜维很快就得知钟会带领大军而来,也准备积极应对,可是,刘禅因为听信黄皓的谗言找来巫婆做法测算蜀国的命运。这巫婆嘴里哪有真话,再说她根本不可能知道战事将起啊,面对君王,为了哄的君王开心,说的当然都是好话。
听了巫婆的好话,刘禅把一颗紧张的心彻底放松下来,后面面对姜维的多次请战请求,只当是没看见。
魏国军队浩浩荡荡而来,而蜀国这边却连请战令都没有得到批复,何谈应对计策?钟会带领大军很顺利的攻下多个城池,直到来到沓中与姜维对峙。姜维身边的兵士虽然不是很多,但要从他这里取胜,却是不容易的。
这时邓艾也带兵从祁山而来,眼见着钟会连连破城,功劳不小,他决定铤而走险,带领他的兵士从阴平小道翻山越岭攀峭壁去取成都。也正是因为邓艾的这一次冒险,让他成功破蜀。
就在刘禅得知邓艾即将攻入成都时他慌了,他第一时间还是问黄皓怎么办,而这时的黄皓也一样慌了。刘禅他又召巫婆来问,巫婆也跑远了。这时候刘禅才聚集大臣商议如何应对,在众大臣的提议下,刘禅起用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只是无奈兵微将寡,最终诸葛瞻战死绵竹。
得知诸葛瞻战死后,刘禅再一次聚集大臣商议后面该怎么办,这时候,大部分的大臣已经没了主意,只有一位叫谯周的大臣向刘禅提出向魏纳降的建议。
在谯周的一再劝说下,刘禅决定纳降。刘禅决定纳降了,许多城池也都纷纷投降,可是有些关隘有些将领还在死死坚守呢,如姜维还在那里与钟会交战呢?后来姜维从沓中退出至剑阁,与剑阁守将一起坚守,因为这里更有利于坚守。
就在两方僵持中,刘禅纳降消息传来,而即使是听到刘禅纳降的信息,姜维也仍然没有放弃抵抗,仍然想着要保住蜀国,他想到一个计策,挑拨钟会与邓艾。邓艾在成都要求刘禅发出告示让姜维投降,可姜维却向钟会投降了。
姜维投到钟会门下后,极力奉承钟会,然后贬低邓艾。在姜维的这一番操作下,两位魏将开启了争功之战,结果,邓艾被押回洛阳,而后死去,而钟会和姜维也被司马昭带来的大军围剿,并被杀死。
就这样,蜀国破了,两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却都死了,大权全都落于司马昭之手。刘禅被司马昭带到洛阳后,被封为安乐公,依然每天好吃好喝的被人伺候着,而他,完全没有半点亡国之痛,最后在魏国(司马昭登基后为晋)善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