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就算明确了问题,也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因为,有两个需要警惕的坑,一个是获得的信息可能错了,另一个是自己的思维陷阱。
警惕信息错误
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的信息,得到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对的。
因为信息本身还是可能有伪装。
犯罪现场中,凶手作案时会故意伪造现场,疾病也会制造假象。比如心肌梗塞的典型表现是胸痛,但有一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有一部分甚至表现为牙痛。这就是疾病伪造现场,制造假象。
另外,患者自己也可能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因为患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给医生提供信息。曾有人怀孕马上分娩了,才知道自己是怀孕了。之前还以为自己肥胖起来了呢。
因此,医生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是不确定的,在被有效验证之前,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信息可能只是假象。
那有什么办法排除错误信息的干扰呢?
为了破除信息假象,得出正确结论,就要用到一个方法,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循环。
提出假设的两个原则
提出假设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大概率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个原则就是“有罪推定”,第二个原则是“概率优先”。
医学是直接和健康、生命相关的职业,如果在诊断缓解发生漏诊或乌镇,将对后续治疗环节造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避免诊断错误。那么,在提出假设的时候,为了避免遗漏严重的疾病,就要遵循第一个原则“有罪推定”,就是优先考虑哪些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问题。因为这些危重问题一旦漏诊,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代价我们承担不起。
其次,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能性最大的病,就要遵循第二个原则“概率优先”
如有严重的“罪”已被排除,或者可能的“罪”有多个,那么我们就要按照概率优先排序。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证实或证伪先前的假设。
通过验证假设的过程,我们还可以警惕思维陷阱。
如果假设进一步被检查结果、治疗效果等证实,那就提示假设正确。如果假设不能被证实,对医生来说就是一个触发点。一旦遇到假设不能被证实的情况,必须强制自己重新梳理,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并且作新一轮的假设验证。这样就能避免医生局限于专科和常见病等思维陷阱。
最后,我们还要用“一元论原则”检验结论
什么是“一元论原则”呢?就是如果所有的现象,都能用一个结论解释,那个大概率这就是最终的结论。我们希望尽量用一种疾病或者病因,来解释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