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创客教育的距离
“约翰•丹尼尔教授曾在他的论著中提到:不要被技术所惑。”“今天,我们常常会遇到他当年所描述的情境,各种技术创新者不断向我们推销各种不同的技术。”“面对应接不暇的各种技术,我们不能只承担一个接纳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还必须把技术放在教育过程之中加以鉴别和选择,甚至加工和整合”。——王珠珠(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这段话摘至王馆长为书写的序言中,开篇读到它,我的感触非常深。作为一名一线的创客教师,现在面临的这样技术冲击实在太大了。我接触创客是参加浙江省里的一次培训,第一次用了好好搭搭的NOVA板,做了一个倒计时提醒器。依稀记得那是两年前的春天,我们来至金华地区的老师组成了一个小组,为了完成这件作品,我们半夜才回到宾馆,却一点没有疲惫,充满着“造物”的喜悦和兴奋。也正是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使我想让自己的学生、孩子也去体验创造的快乐,对于创客教育逐渐入迷。而后,又接触了米思齐(Mixly)和Arduino,micro:bit,Airblock,Wedo,现在刚出的Wulink,还不包括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等。短短两年时间,大量的技术涌现面前,真的觉得手足无措。什么都只能说接触,没有学的深,出现的问题就是越学越累,越来越没有头绪。感觉人已经被技术推着走。所以看到王馆长这段话,真觉得自己应该静下心,好好学一样。有所取舍,学的透了,才能鉴别和选择。也才能明白自己到底会些什么,能教给孩子一些什么。
在钟教授写的前言里,有对创客教育的这样一段解释:“创客教育特别强调创意物化的过程及可视化成果,注重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培育‘创意、整合、实践、分享’的创客精神和创客文化。”创意物化、可视化成果这样的概念是我第一次听到,但真的很好理解,参加过创客活动就会明白,创客就是一个“造物”的过程,而这个你所创造的东西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有现实的应用场景和情境,注重解决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我想从这能不能把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区分开来,STEAM教育关注的是“学”,而创客教育关注的是“造”;STEAM是在打通学科间的知识脉络,讲究的是“融合”;创客是用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新的物件解决现实问题,讲究的是“创新”。可问题又来了,要创新,必定要储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会用什么工具、器械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创意落地、创意物化,这一定要通过学习,那学什么?有什么层次要求?其二,创意的物化过程一定是个性化的产物,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不可能全班四五十个孩子提出一样的问题,用一样的办法解决,制造同一样物件。所以现在的创客教育常有精英教育的影子,那怎么才能把创客教育由精英教育引向普及教育?这可能也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找寻方法。
在《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第一章介绍的是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现状调查。一遍读下来,感受最深的是自己所处小区域的创客教育环境与报告中宏观现状的对比。首先是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在17年下半年成立了创客空间,以省配的激光切割机创新教室为基础,加上教室布置、创客器材的添置,总投入在9万左右,从全国数据来看属于中上水平。尤其在创客器材的添置方面,学校是给了极大支持的,基本我想买什么就给报什么。
第二、创客教师的数量和来源方面。我校的创客师资主要由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人数少的可怜,科学教师以辅导学生竞赛的方式参与,其他学科教师参与的不多,这也与全国的数据相接近。从本校的情况分析,创客教育的器材使用大多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这给许多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设立了天然的屏障,一听编程许多老师就怕了,还没参与就打退堂鼓了,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创客教育的主体。对创客教育的不熟悉,不知道创客是干什么的,也是许多教师不参与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就是创客教育带来的工作量的问题,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甚至竞赛任务,自己学科的工作量已经足够了,不大愿意分心、分精力来参与。怎么突破这样的局面,我想可以从校本培训的办法考虑,或者组建一个创客教师小组,把教师先吸引进来。所以下一步我考虑利用中午午睡时间开设一个Scratch零基础班,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单打独斗的现状。
第三、创客教师的态度。从我周边许多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看,基本都是自愿参与的,也有就是各类竞赛的任务,促使教师参与创客的教育活动。所以,较大区域的创客活动开展对教师参与的促动是非常大的。比如:兰溪教研员徐敬生老师做的创客嘉年华活动就非常了不起,他联合了十多所学校,把孩子的创客作品进行现场展示,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对创客教育的普及起到非常好的推广作用。从成立区域的创客教师联盟、到开展创客教育推广活动,我想我们能做的应该有很多。
第四、创客教育的实施。“现阶段要普及创客教育,用必修课的形式开展还存在一定困难,相较而言,以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更容易,而竞赛辅导则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和其他形式相辅相成。”这段报告中的描述非常符合我现在从事创客教育的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解决师资问题。从开设创客课程的年级来看,我觉得小学五六年级比较合适,一个是因为在省编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六年级下册就有Scratch的内容,而这一图形化编程内容的学习是许多创客教育的基础,这是教材安排也是课程安排的便利条件;一个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经过两到三年的培养对软件、计算机的操作基本熟悉,这是开展创客教育的学生学习基础。但我现在遇到的困境是,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老师偏向基础应用型软件的教学对Scratch编程不熟悉,我自己又是任教三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薄弱。所以下一步我考虑与六年级教师进行课务调整,尤其在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进行创客教育的拓展教学。其二,创客器材的配置。这点倒是很幸运,去年下半年省音像制品配备把创客器材Scratch传感器列入其中,我校立即购买了50套,基本能满足大班的教学活动。这样,在教授完成图像化编程后,利用传感器版与Scratch互动,让学生去体验硬件与软件互动,为进一步的创客活动打下基础。其三,调整课时与教学内容,让创客教育走进必修课。下一步,我想对教材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课为基础,将机器人教学与传感器版相结合,保证有三个课时时间让孩子去熟悉运用传感器版。
第五、创客空间的建设与使用。我们学校的创客空间成立于17年10月份,得到了县电教仪器站、县科协的大力支持。在使用上,因为有激光切割机、电钻这类学生单独使用会有危险的器械,所以无法做到自由开放,一般开放时间为午休时段和下午的乐读活动时间段。书中提到了创客空间运营的四大障碍,“师资缺乏、资金不足、硬件与场地不足、工作量得不到认可”,这些问题同样困扰我们创客空间的使用。归根究底,还是师资问题比较突出。
第六、创客活动的组织。我校参加的创客活动还是比较多的,比较突出的是17年上半年四位同学参加的全国首届创造大赛获得了优胜奖,学校也获得了“创•造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同样在县、市级创客大赛中获得不少荣誉。
第七、学生规模与性别差异。如果结合科技组的创客类活动(如:简易机器人、智能寻轨器等),我校的创客学生规模在120人左右,对比数据,参与人数也算比较多了。但从普及层面讲还是不够,而且男生远远多于女生也是现实问题。
第八、学生对创客教育的兴趣。从我带的社团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还是因为师资的限制,许多想参加的孩子没有加入进来。从我个人来看,创客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家长也非常支持。我有个学生,16年下半年接触NOVA智能小车,17年就能用NOVA板制作创客作品,并参加全国比赛。今年在市级创客决赛中第一次接触Wulink,就能在不到两小时内创作出一个智能逃生标识,由此可见创客教育对孩子掌握新事物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与书中各指标、数据的对比,自己觉得与全国创客教育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自己能做的一个方面是大力宣传创客教育,至少带动周边的朋友让他们了解、理解创客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组织创客展示活动,在学生中推广创客教育,把创客嘉年华办起了,把火种播出去。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一个是锻炼学生能力,另一个就是能更多的争取到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钟教授在这一章最后一节启示中,也有许多好办法值得我去探索、实践。比如建立学校创客教育的生态系统,打造“物理空间——课程体系——教师结构——评价机制”的生态链,“固定空间(创客空间)和非固定空间(如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等)、校内空间和校外空间的组合生态,并具备充分的开放时间以便得到有效利用。”“要特别鼓励多学科教师乃至家长的参与,以项目组、学科组等形式组成合作指导小组,破解创客师资不足和知识面狭隘的短板问题,推动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学科知识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只有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才能使创客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