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贵勇,先后任职于《中国教育报》新闻部、校长周刊、基础教育新闻中心、读书周刊,中国教育新闻网。《藏书量不等于阅读量》《落入功利泥淖奥数》获一二等奖。
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最根本的成长路径,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力求每一个文字都能平滑的走进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产生化学反应。
吴非老师告诫学生,热爱是一个人的最高禀赋,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时代要广泛阅读,将视角尽可能的向外延伸,扣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与名师对话,与书对话,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前行的方向。
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养成了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习惯,收获的是人格和思想上的成熟。
读书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同时也让他懂得了形象的重要。讲课离不开形象,教育离不开形象,尤其是老师自身的形象,更是一种无声却意义深远的教育。于老师努力地、不断地、自觉地打造自己的形象,打造学生听得懂且喜欢的课堂。
宁可让生命燃烧,也不能让他冒烟。座右铭 出自《天职》
读《塔上旗》,他明白了小目标能引起大快乐,有好消息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一星期都踹着高兴”。他很少训斥学生,因为马卡连柯说过,温柔的劝说胜过严厉的批评。
他规定自己每天读50页书,睡前常翻的三本书就是《论语》、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文集》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书中的许多故事更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有助于他跳出语文学科看教育,学会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而不是仅仅当一名教书匠。
读书就是读自己。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生出教育智慧。
于永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他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失误,改正错误的过程。鞭挞虽然让人疼痛,让人难堪,让人感到遗憾,但收获的却是自省,是奋进,是进步。
吴正宪:人生两大乐事是读书、教书
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数学特级教师。
数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数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可以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请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
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教师……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程红兵都会布置特殊的语文作业,每课一诗,每月一书。第一节语文课的惯例是按学号让学生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将背下来,每个月他都要求学生读一本文化名著,先由他推荐,后来有学生相互推荐,再后来有学生自己选择一本文化名著,三年下来他和学生们一起读了几十本文化名著,在一个个年轻的心里埋下了读书的种子。
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
四大名著,培养了我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让我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学青年。
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的好:因为走的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江苏南通人,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华应龙他融数学与生活,与游戏,让孩子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的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价值。
华应龙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追问,使得它的课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听者好评。
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在华应龙看来,数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的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火热的思考。就像明代哲学家王艮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华应龙追求“笑润课堂”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到数学好玩。
融错,让课堂更精彩。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教学的结果。
在数学教学中,华应龙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之中,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最好的催化剂。
读书是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从容自信,敢于创新。
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人,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读书不仅能增加一个人的阅历,更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读书不仅学得新知,而且能让人心态更宁静,宁静才能致远。
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它,而不是枯燥的、简单的、机械的去强调规则,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在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是创新的人格。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磨炼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名师荐书:《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王健
《好玩的数学》张景中
《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李烈
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提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等教学主张,著有《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的原点》等。
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东西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写,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除了写教育随笔,窦桂梅还写教学思考,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观照自己的课堂。
记录教后思考,我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
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老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在课堂中,是一件非幸福的事。
语文教师的底线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的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阅读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循序渐进,量入为出。我们知道,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逼着自己养成阅读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21天方能形成。
语文教师在读书的时候,心里要有一根弦,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都要注意积累。偶然习得的知识或经验,也许能为你的课堂增光添彩。但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兵来将挡、应对自如,什么公开课,评优课通通纳入你的掌控,真的是摧枯拉巧、事如破竹。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名师荐书:
《思想的盛宴》约翰.亚历山大.汉莫顿
《先知.沙与沫》卡里.纪伯伦
《道尔顿教育计划》海伦.帕克赫斯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