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一起去巴黎最大墓地春游

作者: 帕克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00:16 被阅读7次

    作为一个坟头旅行爱好者,我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我去过的墓地陵园都是很冷清的地方,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里面四处逛。

    而到了巴黎,我却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逛出了上学时春游的感觉。

    这大概是全球最知名的一片陵园了!

    1

    关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网上有大量的文章介绍。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片公墓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特别熟悉的。

    一开始,公墓就是教会的一座小公墓,离城里比较远,也没人愿意葬在这里。

    后来到了拿破仑时期,因为把人埋在城里会引发疾病,所以政府进行了一波宣传,把一些名人的墓搬到了拉雪兹,以此吸引更多地下住户。

    到了更近期,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入户,是在巴黎公社运动中阵亡的最后147名巴黎公社成员。共产党员的献血染透了神父公墓,不知道有没有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去祭奠过。

    相较于公墓的历史,能让这里一举成名的,还是因为埋在这里的众多名人。

    整片公墓大到难以想象,我逛了得有4个小时,却依然没有看完所有想看的墓碑。

    更可气的是,有的墓碑藏的非常诡异,根本就是不想被找到嘛。

    所以说,来到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整个公墓旅行的意义就变了。

    那种在最静谧的地方寻求自我思考的感觉不见了,反而像是在死亡小镇玩儿捉迷藏

    2

    到达公墓的时候,大概是下午一点左右。离公墓入口最近的一座知名墓碑,大概就是奥斯卡·王尔德的司芬克斯墓了。

    我其实并没有读过什么王尔德的作品,对他的全部印象,都来源于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杨老师。

    杨老师曾经跟我说,她通读了所有王尔德的作品。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到《快乐王子》,杨老师从王尔德的字句中发现,他是一个自由洒脱的gay,于是又去读了关于他的姘头波西的故事。

    再接下来,出于对古典同性文化的热爱,杨老师通读了大量欧洲文学巨匠的作品,然后一举成为了一个文化人。

    这种从亚文化入手,最终成为一代文化人的故事真的太励志了,让我也不得不去瞻仰一下王尔德的墓。

    王尔德的墓碑是后来的艺术家设计的,以古埃及的猜谜神兽司芬克斯作为原型,整体看上去非常的大气,而且跟周围那些传统墓碑一比,相当出挑。

    以前,王尔德墓碑上遍布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拜访者的吻痕。

    对于这位风流人士,似乎一枚香吻才能证明对他的瞻仰。又或许是因为那句“一个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激起了无数文艺青年的满腔热情。

    总之,在被亲了太多次以后,王尔德的墓碑被罩上了玻璃罩子,但是罩子上依然还有不少游客的吻痕。

    3

    在王尔德墓附近溜达时,正巧赶上一个唱诗班。

    要说这次在巴黎最法国的体验,大概就是在墓地里听唱诗班唱歌了。


    Chorus in Paris cemetery_腾讯视频

    大家井然有序地围成了一个圈,默默地听着唱诗班的歌声。

    歌词听不懂,但是有的人唱着唱着就笑了,有的人听着听着就哭了。

    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念许久的人,在歌声的推动下,不管他是死了还是活着,都会非常容易被想到吧。

    也是在听唱诗班唱歌的时候,我又再一次确认了,法语是真的好听。

    虽然巴黎又脏又乱又遍地流浪汉,满大街都是尿骚味还老有人抢劫,可是法语是真的好好听啊。

    这歌声好像能把人带进电影里。

    是抱着盆栽的Mathilda,吹着泡泡糖在楼梯间抖腿;

    是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独自唱歌的Pierre,让天籁之音响彻放牛班的校园。

    啊,法国人的浪漫,连死了都能感受到,真好。

    4

    听完法国唱诗班的文艺汇报演出之后,真正的墓地之旅就开始了。

    不同于以前在以色列,乌兹别克斯坦,或者匈牙利看过的墓地,拉雪兹神父公墓真的是处处是亮点。

    先不说那些隐藏在众多平民百姓之间的名人墓碑,光是一些普通人的墓,就可以看很久。

    也许是因为拉雪兹名声在外,想要在这片墓地吸引眼球,想必是非常不容易的。

    于是,死者的后人们为了能让自家坟头受到游客的瞩目,纷纷像开了挂一样的装饰自家的灵龛,争奇斗艳的比拼程度,丝毫不弱于生前。

    简单的墓碑+坟棺套餐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得有个额外的凭吊小室;

    棺材上面的石雕也一定要精美,连衣服的皱褶都要雕出来,体现我们家先人的仙气和空灵;

    传统造型不够,我们来造一个小型花园。想想到了夜晚,邻居们来我的小花园遛弯,好浪漫哦;

    这些普通人的墓地,没有太多人停留驻足,但是却给拉雪兹神父公墓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味道。

    5

    拉雪兹神父公墓最大的看点,莫过于里面葬着的名人们了。

    这次去墓地之前,我对这边没有做任何功课,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想要在埋葬着30万死者的超大型墓园中找到名人,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不仅需要手握一张地图,还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方向感,在无数墓碑坟冢之间游移腾挪,还要小心不要踩到别人家的墓,真的是太艰辛了。

    这次墓地春游,我就比较想看王尔德和肖邦的墓地。王尔德的墓碑就在入口不远处,而肖邦则需要好好寻找一番了。

    在3年前,我第一次来欧洲时,就专门去波兰瞻仰了一下那个埋葬了肖老师心脏的教堂,重温了一下小学的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而这回,听说肖邦的肉身葬在巴黎,当然还是要来看一下的啦!

    肖邦的墓碑并没有太过华丽的雕饰,简单的石像和名字,完全没办法和那些争奇斗艳的坟棺相媲美。

    但是仅仅是肖邦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无数人在这里驻足了。

    6

    按理说,看到了想看的这两位艺术家的墓碑之后,我就应该回家了。

    但是拉雪兹公墓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你总是想多看看,寻找那些多少有些熟悉的名字。

    看了莫里哀,巴尔扎克是不是也得看看?折磨了我整个大学时期的傅立叶也在,那不得过去吐口痰吗?(误)

    没有人能说清楚,拉雪兹神父公墓究竟葬着多少名人。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如何定义名人。

    反正,来就对了。

    End

    最终,在四个小时的墓地之旅中,度过了我在巴黎最开心的一段时光。

    如今的巴黎,也许不如往昔。走出公园外,是车水马龙的肮脏世界,反而是在这片死气沉沉的墓地中,能看到更多想象中巴黎人应有的浪漫气质。

    那些雕塑,像是时光停滞的生命,将人们对于生活最想要表达的画面刻画了出来。坟前长久新鲜的花束,是巴黎人对于亡者的尊敬和缅怀,也是对于生活的不放弃和热爱。

    门前唱诗班的歌声,是对这个世界的青睐,更是对生和死看开的唱白。

    王尔德是爱尔兰人,肖邦是波兰人,吉姆·莫里森是美国人,但他们全都不约而同葬在了巴黎。

    这座城市依然有着神奇的魅力,是恐怖袭击,黄背心,以及任何人性的黑暗面无法掩盖的。

    因为那是巴黎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我们一起去巴黎最大墓地春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tx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