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8-P34,今天阅读的这一部分是关于沟通中的常见问题。
一、常见问题
1、家长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与孩子共情。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时,或者他们处于负面情绪中,需要我们运用沟通技巧来面对。我认为,当家长设身处地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会越来越敏感,并及时予以关注。
2、直接问“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原因如下:首先,特别是幼小的孩子,面对父母的这个问题,基于原来难过的情绪上,还得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解释,这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幼小的孩子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难过。其次,大点的孩子可能不敢说出自己的理由,害怕理由不够充分而被责难。正确的做法是“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这对孩子就有帮助了,他们需要的是可以接纳感受的人,而不是被逼着给理由。这一点,我特别要引起注意,因为我很喜欢问这个问题。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答案是不需要,孩子需要的是回应与了解他们的感受。这一点回答了我之前的疑问:当孩子抱怨师长的时候,我只需要表明“你一定很失望/生气"就足够了。反之,如果我掺杂了个人主观的观点给孩子,也许孩子会获得短暂满足,但会阻碍孩子自我的反省。
4、与孩子沟通中,尽量将孩子的感受细化、具体化,而不是“我了解你的感受"这样空泛的回应。如果理解错误了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关系,孩子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努力,这更重要。
5、当孩子对家长做出负面评价时,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6、在孩子抓狂崩溃的时候,根本不想让家长了解他的感受,怎么办?书中的例子是给孩子画板和画笔,让孩子画出来,告诉妈妈你有多生气。书中的例子里,妈妈是一直陪伴着孩子的,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觉也是可以被接纳和被理解的。这一点我做得不好,孩子抓狂的时候,我要么走开,要么吼她一顿。
7、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他做任何事都是对的,也不等于溺爱。溺爱,是放任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情,不意味着允许他做家长不能接受的事。反之,孩子发现家长是理解自己的,也能够更好地配合家长设立的界限。
8、孩子遇到问题,慎重提供建议。这一点刷新了我之前的旧观点,我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说教。至于什么时候给以及如何给建议,第四章中会有介绍。
二、思考
1、我感触最深的是3点,1是不要问为什么?(耐心点,等孩子自己说出来,这也是一种情绪释放)。2不要给孩子建议(孩子自省的力量,就这样被心急的家长扼杀了)。3孩子抓狂的时候,陪着他。(用行动告诉孩子,愤怒生气及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这一点对家长而言确实很难做到)。
2、昨天孩子带回来并不理想的考试卷子,我忍了又忍,最后还是发了火。只有家长做好情绪管理,与孩子共情,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