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绍振:意脉之动

孙绍振:意脉之动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6-12 06:04 被阅读0次

孙绍振:意脉之动

孙绍振 咸言遂语 2024-06-09 21:24 福建 1人听过

意脉之动

孙绍振

我们已经讲了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和欧美诗歌最大的不同,也就是特点,不是以直接抒情,而是以意象呈现为主的。这一点直到二十世纪才被美国人发现,就有了意象派的诞生。这事说来话长,我们暂且慢表。我们已经说了,诗的意象的特点,清朝天才理论家吴乔总结出:诗的意象和散文不同,诗使得表现对象“形质俱变”。符合这个说法的经典,我们已经举了很多,但是,我们也不难回避,有些诗歌看来,并没有形质俱变。

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里的月亮,没有明显的形变,似乎也没有质变,但是,它很生动。可是我的小孙女,大概一岁多,就背下来了。当然她不太懂,但是现在李白写这首诗大概一千二百多年了,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 我想,这个问题,也就是情感本身的特点问题,似乎全世界没有一个学者正面研究过。欧美古典学者没有来得及,当代前卫学者干脆就放弃了。

第一,放逐抒情,诗如果抒情就是古董。第二,诗歌理论不解决审美价值的问题。我们古典诗话里倒是有些很有价值的说法,如,严羽著名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吴乔《围炉诗话》还概述贺裳的话:“无理而妙”“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我想这个问题,雄辩的还是从作品中读出来。从作品中寻求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关键词是怀“疑”,怀疑是霜呢,还是月?因为怀疑,不确定,所以要确定一下。“举头望明月”,看看,究竟是月光还是霜光。如果是逻辑推理,那是很简单,如果确定的霜,那就应该这样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原来都是霜。”

你说这还有诗吗?举头望明月,目的是要判决月亮还是霜,但是一看到月亮,“明月光”啊,看见月亮就思念家乡,潜意识的那个乡愁,被调动了,被触动了。就忘掉了原来的疑问,低头思故乡。动人在于思绪转移了。可见乡愁不但深,而且很敏感,本来是霜还是月不相干,可是一看到月亮就冒出来,压倒了原来的思绪。这就是情动于中,导致意脉上和理性不完全一样了,“无理而妙”不是完全无理,“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关键在于这个从怀疑是月光还是霜光,到看到月亮,拐了一个弯,“曲折”了一下,就变成了乡愁了。

这里就显示出来,意象的另外一个特点,一首古典诗歌并不是由一个意象,而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意象与意象构成群落,意象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其间有一个脉络相连,这个脉络如果是理性的,那就不是诗,理性脉络是一贯到底的,没有拐弯的,在逻辑学上符合同一律。可是在诗里,意脉却不一贯了,多了一个曲折,是情感代替了理性,情感活动起来了。总结起来说,情,在意象中除了有形与质的变化以外,它的情感本身在意象的群落里,它也在动,也在变。所以中国人很聪明啊,讲了情动于中,构词上,叫动情,叫动心,叫触动,叫感动,叫激动,都是动。情感要动,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本来情感没有动,在潜意识里,一看月亮,就触动起来了。变曲折了一下,这就是诗了,不朽了。是不是?

再举一首,最简单,最普通,最平常的例子。想来你们都背得上,卢伦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小孩子背上了,一辈子都忘不掉。这首诗,每个字都很简单。却能让你活到八十岁,都忘不掉。除非,脑中风了,是不是?但是叫北大教授来解释啊,也抓瞎。我对北大很有意见,怎么回事?当年把我赶出来,留下一些精英,学问比我大得多的,也有不怎么样的。专门研究古典诗歌,到八十多岁还摸不着门的。我说的是我的师兄,他也讲,这首诗很好,写英雄气概,在边塞上,夜里大雁飞起来了,战士们英雄气概,满怀豪情。敌人遁逃了,派一个小分队,就把他抓住了。英雄豪情,很有信心。这首诗精彩在哪里?省略了很多东西啊,很精炼的,追了没有呢,追了以后怎么抓他们啊,怎么去审问俘虏呢,都统统不写了。真是的,这水平和董卿也差不了多少。为什么呢?他就没读懂“月黑雁飞高”。这句诗很简单啊,简单得很精彩,精彩在哪里呢?我说一说啊,你们不同意可以保留。

月黑,是没有月光,一片漆黑,大雁飞起来你怎么看得见?是吧?这是第一。第二,大雁在晚上,一般是在哪里啊?都在沙滩上休息嘛,是吧?明天还得飞啊,你晚上再飞,明天怎么办?是不是?又不是你们考大学开夜车,是吧?这很关键的,底下“单于夜遁逃”,这有个意脉藏得很深。看不见,但是有一双敏锐的耳朵,警惕的耳朵,“唰唰唰唰”飞起来了,肯定这帮王八蛋溜了!这是将士的警觉。精彩就在听觉。大雁飞起来,看不见,但是断定那个声音,有大雁高飞了,肯定是被惊动了,你想溜啊。好啊,“欲将轻骑逐”,我就派一个小分队,几个骑兵,就能把他俘虏了。如果光这样的话没情还没有动啊,只是敏感而已,但精彩的是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一走出营门发现,啊,雪下得这么大,大到什么程度?在狭窄的弓背和刀刃上都积得厚厚的,可见那前面的路上的雪有多深,你的骑兵怎么跑得快,怎么去追得上人家?心里的一颤,从轻松取胜到心头一动,别人都没有在意,诗人把它写下来,这叫诗,这就是不朽!我讲了这么多话,我写了这么多书,大概过了,最多一百年,没人知道了。但这个卢伦太合算了,就这四行诗,就让他千年不朽了。但是我非常遗憾的是,千年前的精神遗产和艺术遗产,这么精彩,千年以后,都电子时代了,权威很高的教授却读不懂。

我们再分析一首,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诗也是千年不朽之作,小学三年级课本上就有。但是要把其中的艺术奥妙说清楚可很难。在一本著作中,有这样的解读:“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地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这在解读唐诗的文章里还不算是太差的,虽然有些套话,如“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构思怎么独到,语言怎么朴素,诗意如何耐人寻味,都是空话,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首唐诗经典。但他至少还懂得这里有“人生的感慨”,但是,很可惜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却没有下文。因而,是不着边际的。其实,用我的理论就很简单,情动,他的感情在变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太舒服了,懒洋洋地躺着,被鸟叫醒了。好幸福,又不是被班主任叫醒。起来,去跑步!如果就这样舒服下去呢,情就没有变动了。这诗好处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突然想起昨天夜里风雨大作,一转,变成回忆,花被打落了好多。那就是说春天来的路上,是挺不容易的,风雨兼程,带来了今天早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是“花落知多少”意味着春天很快就会过去了,还会是幸福的感觉吗?来得艰难,去得迅速,这是伤感啊,这叫惜春,伤春,这是中国特有的母题。

这里平淡的文字背后,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有着诗人情感的起伏啊,我把它叫做意脉,它在平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内含着非常丰富的直觉。在一般人那里是可意会的,所以它才至今家喻户晓,但是,它又是参透在字里行间的,很难言传的。这个意脉的动态恰恰决定着古典诗歌艺术质量。

回到杜牧的《山行》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比喻好,好在不是通常的近取譬,而在远取譬,这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讲的。一般是花比叶美,红花比绿叶美。春天的红花秋天的霜叶美,但是杜牧却出奇制胜,说,秋天的叶子比春天的花还美。专家还说是悲秋,真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但是,光是修辞好,只是诗歌的局部,而诗的精彩是整体高于局部。我为什么瞧不起王立群讲诗啊,第一,他连比喻的远取譬都不懂。第二,更不懂诗的意脉对抒情质量是决定性的,看不出情感的起伏和转折,就看不懂诗歌的艺术奥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石径斜,说的是山高啊,不高,石径就不斜了。沿着石头的路往上走,眼睛越看越远,越看越高,对不对?那远处的白云深处有房屋,那是超凡脱俗的,高人隐士所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白云深处是最美的,是不是这样?但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在你向远处看得那么入神的时候,突然发现,秋天的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鲜艳超过了春天的鲜花。关键是,就在身边,现实的自然美,要比超脱现实的隐逸更美。情感猛地一动,就产生了不朽的诗了。这个意脉,情感的曲折的波动就是抒情的生命。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就能感染千年的读者。王立群不但在理论上没有意脉的自觉,连直觉的意会也不行。

有时欣赏唐诗,孤立地看一首,看不出好处来。我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叫做同题比较。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诗人写出,比较一下,哪个更动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用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宋朝诗人叶绍翁有一首《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非常非常的精彩,对不对?留在语文课本里了,很不朽,但可惜这首诗最关键的地方是偷来的,当时也没什么版权观念,就算了。抄的谁呢?陆游的。小诗人偷了大诗人的诗,结果大诗人被埋没了,小诗人出名了,而且不朽了。原创是陆游的《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你看这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基本差不多,是吧?但是你们觉得哪一首好,大多数是觉得叶绍翁的好。当然,如果要发奖的话,原创性奖给陆游,从改编奖来看,当然给叶绍翁。为什么呢?因为叶绐翁强化了情感的转折。陆游说“杨柳不遮春色断”,杨柳本身就是春色,那么茂密的杨柳,赶不上一枝红杏从墙里冒出来。他写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就是杨柳再多也赶不上一枝红杏从墙头冒出来。这是一个量的多少的关系,对不对?他情感不是转折,只是提升了一下。“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本来就很漂亮。但是更漂亮的是红杏,杨柳不如,这是一个叠加,是吧。但是叶绍翁不一样,转折就大了,“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轻轻地走,这个地方很少人来,路上都是苍苔啊,这是朋友隐居之地啊。小扣柴门,柴门,连木头门都不是,不是什么豪华的官邸啊。这个叶绍翁是小扣,轻轻地扣,他老不开,还是轻轻地扣,很有耐心,这个耐心是持续性的。要是我的话,就锤它几下,咚咚咚,怎么还不开,老子都来了。对不对?就在他持续地耐心地优雅地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马上想到虽然没有进去,虽然门都没开,我想象那满园春色,都漫溢出来了,这样写比陆游还好在一点,陆游只说他看到的,并没有说红杏背后还有什么。叶绍翁从一枝红杏,看到了院墙里而,万紫千红。就是说一个持续性的等待和突然发现的惊喜,有了这样的想象的转折。进去不进去,柴门要不要再继续敲下去,也都无所谓了。

至于南宋有个叫张良臣也写了一首: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景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这完全没有新意,而且把人家原来很朴素的柴门,改成了朱门,还有池馆,这是豪华别墅啊,你又不知道是谁家的,根本就不认识,当然就不敢敲了。再说,把人家的“满园春色”改成了“一段好景”,把“一枝红杏”改成“杏花稍”,色彩全没了。本来就没有可能进去,只是斜斜地靠着人家的门墙,后来就看了杏花的梢梢。一点惊异也没有,转折也谈不上。真是太笨了。但是,笨人也有写诗的权利,也应该给他一个奖,什么奖?东施效颦奖。

阅读 128

人划线

相关文章

  • 【孙绍振】

    1.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语词。 此句式孙绍振点评滕子京的《岳阳楼诗集序》时,运用比较法,将其与范仲淹...

  • 5号【写】(9)顾志文: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以孙绍振《西江月·遣兴》的解读为例 近来阅读孙绍振先生《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一书,颇为费脑。孙先...

  • 孙绍振吹牛

    昨晚孙绍振在几十号学生面前自夸“千古第一人”‘,还自我欣赏的说自己“就是厉害啊”云云。这让我想起了他自己在评...

  • 将自己代入

    孙绍振先生说: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且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 那么如何去读懂发现呢? 孙绍振...

  • 【第856篇】读书||文本解读要抓住关键词语

    读书:《解读语文》 作者: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 孙绍振老师在书中说: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

  • 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策略——读孙绍振先生《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读孙绍振先生《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孙绍振先生在其论文中说,当今的文本分析很多...

  • 《名作细读》读书笔记01

    七七 今天研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修订前言和序部分不到四十页的内容,感觉收获很大。这是孙绍振先生第一本全部都是...

  • 孙绍振谈语文

    语文其实是主观性很强的课程,标准化、简单化、机械化都不符合它的特点。

  • 孙绍振讲《祝福》

    好在哪里,要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他为什么不那样写。祥林嫂的死,悲剧。 她死了?穷死了?为什么会穷?为什么身...

  • 读书:诗史(孙绍振)

    在我们的印象中,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但就是在这顶峰时代,发生了“安史之乱”。从中央王朝的角度看到的是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绍振:意脉之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vg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