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一篇文章,先要读懂写文章的这个人。初读三毛的《稻草人手记》,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去读她的作品,当读完第一章“江洋大盗”时,我就已经飘飘乎不知其所以然了,虽然这之前她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对她的认识依旧只停留在道听途说而已,什么“流浪作家”、“撒哈拉沙漠”等等。所以,我决定,读作品之前先去读她这个人。
于是我从度娘那里询问了很多关于她的生平履历,网罗了一些人物传记。不能说我已经读懂了她,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旷世之人岂是我三天两头就能读懂的,只能说了解了一些关于她的故事,知道了她字里行间所隐藏人生、世界与爱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古代的边塞景象貌似已经足够荒凉,然而对于撒哈拉来说,还是难免有些相形见绌。可是她,偏偏就放下灯火辉煌的大都市,放下唾手可得的名望与财富,选择与风沙共舞,与日月为伴。在这样的选择和决绝背后,是生命去过天堂后的新生,是爱情失去与获得的一个轮回,是世界从现今到远古的一次回溯。换做是常人,我们是无法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因为我们并不一定能或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就像三毛在亲身经历了特内里费岛的嘉年华会之后所说的:“我们可以将人性的光辉视为对于大苦难无尽的忍耐和牺牲,将无休无尽的工作叫做“有意义”,然而适度的休闲与享受也未尝不是人生另外极其重要的一面!”
这几天,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简单洗漱驱散朦胧的睡意,便拿个凳子到窗户边,看着外面三三两两行色匆匆的行人,都在很配合的进行着本属于这个城市节奏。而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和三毛一起去到与这里截然不同的国度、小镇、和村庄。我们来到撒哈拉沙漠,原来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荒凉,这里有这里的故事,有这里的文化。沙漠里真假难分的海市蜃楼、几千人一起亲眼看到的外星人飞碟、还有加纳利群岛人民的口哨语言!这一切,都那么真实而虚幻的存在着。
很幸运,这次还能在三毛的笔下认识一个叫“大胡子”的男人——她的丈夫荷西。他比她小八岁,六年前,他对她说:“三毛,你等我六年,四年修学,两年服兵役。六年后,我来娶你。” 六年后,就在三毛未婚夫去世,正痛苦的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的时候,他出现了!于是他们前往撒哈拉,在那里登记结婚。三毛将他们的婚姻定义为“开放式的婚姻”。的确,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是彼此的另一半,而是认为,各自都是完整的自己。然而,正是因为彼此的尊重和包容(他们尊重彼此的思想、包容彼此的习惯),使得他们彼此都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感。不经意的,我已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