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读了一次《做学合一》,心中仍然感叹陶行知在当时思想之先进。
这其实也是由他的学习经历所决定的。在国外学校的耳濡目染,再对比国内教育环境的差异,加上他的赤子之心,方激起了他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志向。可见,视野之开阔会给人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做学合一,陶行知阐述了三点理由。一是先生的教是教学生怎么学。二是学生怎么学,先生怎么教。三是先生一边教,一边学。
第一点,先生的教是教学生怎么样学。我认为这是定义了教学的内容。我们常常会选择蒙台梭利课程、南师大主题课程等等…但是究其本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什么呢?是知识?还是方法?我想那一定是方法。
在过去,老师常常是读一句话,孩子们跟读一句话,老师所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教授的也是千年不变的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孩子们学习到了多少呢?皮毛而已。过个一年,已然全部忘记。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其实是方法,是和他们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点,通俗说就是学生怎么学,我们怎么教。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搭建孩子和知识的桥梁,找到最适合个体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到河对岸,激励他们了解知识,理解知识。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他的经历所决定的,孩子也不例外。记得以前遇到过一个妈妈,龙龙是个体质较弱的孩子,龙妈妈看到龙龙对篮球感兴趣,本着满足兴趣和增强体质的心,为龙龙报了一个篮球培训班。可是才上了两次课,龙就不想上了。在和教练的沟通中,龙妈妈了解到以龙现有的体能,难以跟上正常的上课节奏。为了避免彻底击溃龙对篮球的热情,龙妈无奈退出了培训班。可这并没有打击倒龙妈,她决心再次尝试,调整教的方法。
这一次她尝试为龙定制一个激励式的小目标:在5次练习内,做到连续垫球5次。一阶段的实践后,龙完美达成了目标。
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使之适应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以孩子为教学的出发点,这就是学生怎么学,我们怎么教吧。所谓因材施教。
第三点,先生一边教,一边学。
我想这是教学相长吧。
这学期的《虫虫虫虫飞》有一节活动是《蝴蝶》。当时我就有些懵了。蝴蝶能过多久?蝴蝶的触角有什么用?蝴蝶会生病吗?蝴蝶有哪些品种?毛毛虫有牙齿吗?蝴蝶有牙齿吗?蝴蝶会发出声音嘛?……
一系列有关蝴蝶的问题,扪心自问,我都不知道答案。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我大概需要深入学习有关昆虫的知识了。对于这一类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太少了。
不止是教学上,还有生活上。自然角的植物菊花突然枯死了。和孩子们一起调查菊花的死因,查资料、问专业的爷爷奶奶……才知道原来是菊花的假死。
不止是知识面的扩充,还有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一边教,一边学。遇到不懂的,就努力去学习。一边学,又一边教…这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良性循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