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但啃读耳

作者: 垦读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08:59 被阅读0次

    Day 65

    昨晚进行了第三次网络授课。因为容量大,所以这次授课只针对第二章“专家和新手”进行讲解。

    对于第二章,在经过几遍阅读和预习作业书写后,以为自己已经基本弄明白了,无非是六个要点,我甚至还可以提炼出关键词进行串联,但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会有难以厘清的情况发生。譬如,在思考什么是专家所谓的知识的“丰富”,一开始就圈定了自己的理解,是对自己领域内阅读、经验的丰富,包含对学生理解的丰富。但郝老师借由《人类简史》中人类对于故事的传承,提醒我们,儿童之所以要阅读故事,是因为故事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沿袭,更重要的是“正是虚构故事让人类团结起来,从而建立超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合作,最终雄霸地球。”这样的理解,显然远远超脱于一般性对故事的理解,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故事的价值。而新手显然无法具备这样的理解,因为他还远远不够丰富。

    因此“我们理解的丰富,都是画一个圈子的丰富,而专家的丰富,远远超出了你的认知圈子”。

    可见,看似听懂了书中的关键概念,如“意义化信息模式”,“组织化”等专业名词能够信手拈来,但实际上,也容易陷入词语的丛林中。而由于缺乏对这些概念的具体事例的结合和论证,就造成了“我明白了”的认知假象。记得郝老师曾经提到过,一本好书,往往提供的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观点,如果整合起来,可能只需一张纸即可,但直接呈现这些核心没有意义,因此过于抽象,所以需要通过阅读书中丰富的语境、事例来帮助理解和内化,在实践中固化,直到逐渐成为能够支配行动的观念体系。

    从这个意义来看,《刻意练习》是一本好书,《人是如何学习的》也是,只不过前者的语境更加清晰易懂,而后者涉及的概念系统更加丰厚,涉及的领域、知识含量更加庞大,因此也造成了理解的难度。

    再反思自己状似看懂实际不懂的情况,其实还停留在阅读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步的认知,观念的打开,而真正能够进入意识和认知体系,必须通过丰富的语境理解和打通,通过联系实践中的现象来追问。专家比新手强在哪里?至少,在初期,专家必然也经历这种从观念打开,至丰富认知,最后形成认知观念体系的过程。而对于我这个新手而言,尤其警惕的是“我明白了”的自足假象,而不懈地追问。

    无他,但啃读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他,但啃读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et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