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如何理解产业互联网这个词?
其实看企业收入就可以。近期有两件事情发生:
一、美国证监会会把所有上市公司有一个四位数代码。所有企业上市都列为这个代码一类。
二、阿里巴巴曾经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类,但是在今年阿里巴巴变成了零售类。
这证明市场看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看收入组合。当下消费公司或者金融公司。主要的收入是来自于产业或实体产业更多,无论消费,还是真正的金融。当然了,如果你的收入来自于互联网新兴服务,或者游戏,或者与科技直接相关的就定义为互联网公司或者纯科技公司。
但是今天纯科技公司和纯互联网公司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实体经济现在毕竟占了中国GDP的94%。所以今天可能最大的机会确实还是在产业当中。当然科技和互联网在产业当中的机会如何去体现,如何去把握,以及如何去实现,还是要跟产业本身的参与者和实施科技以及科技有效性有关。
如果今天把互联网当做一个行业来投资,那么,互联网确实越来越难投,从三年前开始,许多资本就把消费、金融、科技的融合当成投资重点。
“今天可能最大的机会确实还是在产业当中,科技和互联网在产业当中的机会如何去体现、把握、实现,还是要跟产业本身的参与者和实施科技以及科技有效性有关。”蒋毅威如此表示。
人们对深科技的应用或科技赋能过于乐观,因为中国传统行业参与者不一定是科技应用的有效人员。科技有带动力量,如果科技没有使用好,它不会提升效率反而降低效率。在他看来,真正使用好的场景应该是能够提高“人效”。提高“人效”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人员为单位的单一产出提高,另一个减少人员配置。但是很多产业中科技反而让企业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花了更多的钱,本末倒置。
今天的一些名词,C2B、C2C,就是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个体户。个体户其实就是渠道。今天讲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存在。所以我把金融和消费分开讲。金融很大的机会在“一带一路”,从整体看金融,过去30年全球金融体系基本上以美国为核心。中国过去这么多年,98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危机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没那么大,但这轮对我们的影响很直接,因为我们跟国际做对接。
全球金融系统都是美国人做的。举个例子,全球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的底层全部用IBM大型机。在中国,除了工农中建谁还用大型机?太贵了,买不起。它们怎么卖的呢,它们价格乘10倍再打五折。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有一个问题,它支持美国的政策,并不支持今天我们中国所想要的金融政策,所以说当它们要跟中国来对接的时候发生问题了,系统要升级改造,他们用的语言你们都不会写,美国会写这个语言的也不多,所以升级这个系统很难。这就是我们中国金融互联网的机会。
我们的电商系统抗压能力最强,所以基于新兴架构开发的系统能够满足中国未来在金融方面与国际对接的需求,这类需求解决了很难的事情——改造升级的问题。而这是中国创业者的机会,尤其是出海的机会。其实不应该说“出海”了,因为今天经济本身就是全球化经济,不存在什么“出海”和“进出口”,金融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市场。金融产业互联网的基础架构设施的建设,必定是很好的。
但是在消费领域,与其做ToB不如做ToC,原因很简单,我们挣的是消费者的钱。而且在消费领域,如果科技能够让行业迅速发展、让产业参与者整合的话,我认为产生巨头的可能性更高。所以谁有效利用科技,改变消费者体验方式,提升整体行业的效率,谁反而是这当中的最大获益者。
下一个十年应该是国际化的十年,人们没有必要把市场单一地定位在中国,或定位在东南亚,而应该放眼全球。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才是一个能度过每个地方的经济周期的企业。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