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工信部信息中心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负责该白皮书项目的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表示,这是国内第一份官方发布的区块链产业白皮书。
重要章节内容抄摘如下:
三、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发展情况
区块链的各类特性提供信任机制,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 各类金融资产,如股权、债券、票据、仓单、基金份额等都可以被整合到区块链账本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上进行存储、转移、交易。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观、安全。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必然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业态发展带来更多影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改进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其他金融科技的结合,区块链技术将逐步适应大规模金融场景的应用。下面对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信用证、保函、福费廷、保理、票据)、征信、交易清算、积分共享、保险、证券等典型金融场景的应用展开梳理。
(一)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兴的、规模巨大的存量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 13 万亿元,这个数字预计在 2020 年增长至 15 万亿元。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上游供应商注入资金,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对于激活供应链条运转有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其中,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包括银行、龙头企业、供应链公司及服务商、B2B 平台等多方参与者。
供应链金融参与方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持服务。其中,在供应链链条上下游中拥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一方被称为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上下游的融资服务通常围绕核心企业所展开。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对上下游的供应商、经销商在定价、账期等方面要求苛刻,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常出现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等情况,导致供应链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停止运转。因此,供应链金融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周转效率低。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系统交易本身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导致资金端风控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缺乏技术手段把供应链生态中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通,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信任传导困难、流程手续繁杂、增信成本高昂,链上的各级数字资产更是无法实现拆分、传递和流传。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中有 4 成存在信贷困难或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外部融资的问题。小微企业自身受限于公司业务、资金和规模,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财务数据不规范、企业信息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信用难以达到企业融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落后,中微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更低,利率更高。尤其对二级供应商经销商来说,他们未与核心企业直接建立业务往来关系,在申请银行融资时处于不利地位。
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为二级供应商分销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区块链在其中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核心企业确权过程,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核对与确认;其次是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性,保证债权凭证本身不能造假, 实现信用打通,进而解决二级供应商的授信融资困境。在这个信任的生态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票据、授信额度或应付款项确权)可以转化为数字权证,通过智能合约防范履约风险,使信用可沿供应链条有效传导,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当数字权证能够在链上被锚定后,通过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对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拆分和流转,极大的提高了资金的转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例如,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致力于连接核心企业资产端及金融机构资金端,以源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通过腾讯区块链技术实现债权凭证的转让拆分。其中,在原始资产登记上链时,通过对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进行审核校验与确权,确认贸易关系真实有效,以保证上链资产的真实可信。债权凭证可基于供应链条进行层层拆分与流转,每层流转均可完整追溯登记上链的原始资产,以实现核心企业对多级供应商的信用穿透。此外,平台还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支持小微企业基于供应链进行融资, 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再如,易见供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基于 Hyperledger Fabric 研发的
区块链供应金融服务系统“易见区块”平台真实刻画贸易双方的交易背景,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前预审及贷后管理辅助功能。供应商在平台上发起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响应,核心企业确权,由易见区块提供平台服务,金融机构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有效扩大金融机构的低风险资金投放,提升供应商的资金周转率,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核心企业采购环境。区块链技术还可被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安全领域。易见区块解决了 ABS 投资人无法实时查看底层资产数据的问题。传统情况下,ABS 的底层资产时刻可能发生变化,但所有企业不可能无条件开放数据给其他人随时观看。易见区块保障了底层资产证券化后数据调用的安全问题,平台允许有权限的投资人通过 API 接口实时查看数据,并对他们的查看时间和频率进行记录,保证了信息安全。此外, 易见区块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了金融仓储的在线回购业务的金额安全性,使出售和回购流程都可以在线完成,并保证有审计回查空间。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易见区块系统已有 150 户企业用户,在线投放金额 21 亿元,涉及医药、化工、制造、大宗、物流、航空等多个领域。
再如,2018 年 2 月 6 日,金融壹账通推出区块链方案“壹账链”,
覆盖交易额超 12 万亿,注册金融机构 800 余家,壹企银融资平台接入
中小企业节点数近 17000 个。该方案借助全球首创的加密信息可授权式解密共享技术,可支持国密算法的异地快速一键部署;不仅能降低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高性能区块链底层设计服务的成本,也为监管部门创造了透明、高效的监管环境。在供应链金融场景方面,平安银行开发了核心企业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在区块链中记录应收账款确权、流转、融资、到期支付的全流程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去鉴别供应链中的资产,实现资产信息链内公示并可追溯,不可篡改、不可删除。
2017 年 6 月,浙商银行基于趣链科技底层区块链平台 Hyperchain
开发的“应收款链平台”上线。该平台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在线支付和融资工具,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的一款创新金融科技产品。专门用于办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和兑付等业务。截至 2018 年 5 月,已有 600 多家企业入驻该平台,为其提供便利的支付和融资渠道。
(二)贸易金融
中国银行业从整体资金规模、用户数量、市场份额等方面在国际上都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比如银行间业务报文的传递还在依靠国际组织 Swift、EDI 等,这些国际组织控制了平台、数据、用户,尤其是与银行之间国际贸易、国际收支数据。 从 2017 年开始,部分国内银行已经开始思考建立银行间业务报文收发联盟的问题,着手打造自己基于区块链系统的贸易金融平台。通过贸易金融项下的区块链信用证、保函、福费廷、保理、票据,以联盟链的形式建立银行间报文交互网络,国内银行、境外分行、国际银行以平等、共享、自由的身份加入,同时可以利用区块链多方参与的特性邀请生态企业一起参与,国家官方机构如海关、税务、司法、工商也可以参与共建生态。生态一旦建成,不但可以解决银行间报文收发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银行、监管机构识别贸易背景真实性,跟踪信贷风险,建立以中国银行业为基础的业务标准、报文标准、技术标准,让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领域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1. 信用证
传统信用证业务流程面临着信用证开立后大多以纸质形式传递, 安全性低,校验难。银行间的信用证开立目前没有电子化渠道,多为信开,在发生信用证修改、到单、通知等情况时,没有直接信息交互通道。银行间国内信用证目前多使用 Swift MT799、MT999 或者二代支付的报文,MT799 与 MT999 不能支持中文,二代支付报文较短不能满足要求。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链接多个买方行和卖方行的联盟链,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电开,并作到准实时送达,链上主体通过相互授信建立头寸管理和轧差机制,实现信用证链上实时写入,实时读取以及实时验证验押,从而降低票据、信用证的在途时间,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同时,信用证的变化可以实时被其他相关行或企业及第三方获取,可保证各方信息透明,确保相关方利益。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信用证信息可以在链上实现安全、快速、可追溯的传递,并且可支持中文报文,在国内信用证结算中可以取代 SWIFT,从而实现自主安全可控的国内信用证交换体系。
例如,2017 年 7 月,云象区块链助力中国民生银行推出了基于区
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改变了银行传统信用证业务模式。信用证的开立、通知、交单、承兑报文、付款报文各个环节均通过该系统实施,缩短了信用证及单据传输的时间,报文传输时间可达秒级,大幅提高了信用证业务处理效率,同时利用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提高了信用证业务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信用证业务系统,建立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证信息和贸易单据电子化传输体系,实现了国内信用证电开代替信开。BCLC 将银行连接成一个网络,使得开证、通知、交单、承兑、付款的过程更加透明可追踪,各个节点都能看到整个信用证业务的办理流程和主要信息,比传统信用证业务更透明和高效,避免错误和欺诈的发生。目前,中信银行已与民生银行合作推出首个银行业国内信用证区块链应用。
再如,2017 年 9 月,苏宁金融牵头苏宁银行相关部门上线了区块
链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目前已开出国内信用证金额达 1.3 亿元。该系统采用 hyperledger fabric 联盟链技术,由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苏宁银行组成,实现了严格合规、无需第三方、实时开证、全程加密的国内信用证线上开证、通知、交单、到单、承兑、付款、闭卷等功能。信息传递方面,区块链国内信用证联盟成员能够立即收取联盟链内开证单据,无需加入 SWIFT 或手工核押,有效解决苏宁银行外部信息交互难题。流通性方面,联盟内各行开立的国内证互认,拓宽了融资转让渠道。业务处理方面,单据电子化上传能够加快业务流程,审核信息的自动校验,减少操作风险。用户体验方面,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提高了信用证业务的安全性,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水平,增强了苏宁银行的获客能力。
2. 保函
传统保函业务大多数流程需要人工参与,效率低导致银行人力成本高。保函安全性不高,存在造假的可能,遗失后补办困难,缺乏信任机制,索偿不便,受益人利益有时难以保障。保函相关方业务流程相互独立,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建设保函业务区块链管理平台,吸引保函业务相关方加入,从招标开始、开具保函到保函撤销过程中关键信息生成区块保存在区块链
中,联通业务相关方本来孤立的业务流程、所有业务信息都存储在区块链上,保证信息安全、透明、不可篡改。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加快信息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等造成的风险;联通业务相关方的流程提升各方工作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打造全新的保函业务应用模式。
例如,2017 年 9 月,趣链科技与兴业银行合作的基于区块链技术
的投标保函申请系统上线,对传统投标保函在业务渠道、交互方式和底层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投标保函业务的全流程在线操作和办理,在保障业务数据真实可信的同时提高了客户体验。
3. 福费廷
传统的福费廷业务流程中没有市场公开报价平台,交易报价依赖微信、QQ 等通讯工具,信息传递安全存在隐患,询价成本高、效率低。各类单据采用传真或邮寄方式,容易丢失,安全性较差。债权转让书和转让通知书以 SWIFT 报文、邮件、传真等方式确认,容易篡改, 难以确认合法性。
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卖出行发布福费廷公告信息,信息内容包含信用证基础要素信息及卖出行联系方式等信息。每笔福费廷交易均可在联盟链上跟踪和追溯往来报文信息及区块信息。例如,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与杭州联合银行合作,实现业内首笔跨行区块链福费廷交易,此笔业务借助区块链技术连接买入行、卖出行双方,通过在线询价、报价,发送电文、传输单据等功能,实现交易电子化,有效提升时效性、安全性、便捷性。截至 2018 年 1 月,建设银行区块链福费廷业务量已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18 家境内分行和海外机构已开始使用区块链福费廷功能。
4. 保理
传统国际保理业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海外分支机构不是国际保理会员,无法使用 EDI 系统进行报文信息交互,工作效率低,安全性较差,客户体验较差。发票、贷项清单等以纸质方式传递,安全性低, 校验难。海外分支机构与国内分行没有信息交互渠道,只能通过SWIFT 报文方式,时效性较差,且存在操作风险。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理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出口商或者出口保理商发送卖方信息或信用额度申请信息,包含初步信用额度申请或正式信用额度申请。进口保理商根据出口保理商发来的出口商信息进行初步信用额度或正式信用额度批复并且报价。出口保理商根据实际使用中的额度情况可发起信用额度调整申请,进口保理商收到申请后进行回复。出口商或出口保理商进行发票或贷项清单的转让信息登记或取消, 进口保理商收到后发至进口商进行确认。进口保理商将进口商的付款或核准付款信息发送至出口保理商,出口保理商也可通过系统将间接付款信息发送至进口保理商。贸易过程中如有争议,进出口保理商均可发起争议或将争议情况通知及解决信息发送给对方。进口保理商可将冲销或应收反转让信息及保理佣金及其他费用信息发送给出口保理商。进出口保理商业务关系终止后,出口保理商可发起保理协议的磋商或终止信息。进出口保理商双方可互发汇款或其他自由格式的报文信息。
5. 票据
当前票据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票据掮客、中介,不透明、高杠杆错配、违规交易等现象并不少见,诱发多种风险。首先,从道德风险看,纸票中“一票多卖”、电票中“打款背书不同步”的现象时有发生, 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够有效防范上述问题。其次,从操作运营风险看,当前票据信息传递需要依赖中心化的服务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架构建立的新型数字票据业务模式,可实现票据价值的去中心化传递,降低系统中心化带来的操作和运营风险。最后,从市场风险看,中介市场大量的资产错配不仅导致了自身损失,还捆绑了银行的利益。此外,当前的票据市场在信息交流上更多是单对单,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时效差,且操作方式各异,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对业务模式和流转缺乏全流程的快速审查、调阅手段。 票据是一种有价凭证,其在传递中一直需要隐藏的“第三方”角色来确保交易双方的安全可靠。借助区块链的可编程性以及数据透明性,可有效控制参与者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平衡,形成更真实的市场价格指数,从而更好地把控市场风险。通过区块链的信息记载和回溯,易于建立基于关键字或其他智能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提醒,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并可借助其开放性的优势让信息更加快速传导至需求者,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区块链不需要中心化的服务器,系统的优化或变更不需要通过多个环节的时间跨度,对于现在依赖系统来办理业务的票据体系来说是极大优化,让经营的决策更加简单、直接和有效, 提高整个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基于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使用,利用可编程的特点在票据流转的同时,通过编辑程序可以控制价值的限定和流转方向。区块链数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的调阅成本大大降低,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也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同时,对于监管规则也可以在链条中通过编程来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控制[15]。
2018 年 1 月 25 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安排部署,由上海票据交易所、数字货币研究所牵头,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简称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承接、会同 4 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杭州银行)研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上 午 9:30:07,第一张数字票据在上海票据交易所开出,票面金额为16 万元,顺利完成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该平台采用联盟链技术,央行、数字票据交易所、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参与机构以联盟链节点的形式经许可后接入数字票据网络。不同的节点在接入时可以根据角色不同和业务需求授予不同的链上操作权限,包括投票权限、记账权限和只读权限等。数字票据发行后以智能合约的形式登记在联盟链上,并在链上进行交易撮合。结算则通过数字票据交易所连接联盟链之外现有的基于账户的支付平台完成。数字票据交易所的主要角色是充当交易结算过程中的信任中介,交易撮合主要由商业银行和参与机构等各参与方基于联盟链的共享数据自行完成。在这个系统中, 传统票据生命全周期的功能全部实现,包括:出票、背书转让、贴现、 转贴现、托收等。该系统基于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开发了一套隐私保护方案,支持信息在交易对手方可见、监管方具有看穿能力。并有强大灵活的监管隐私保护机制,实时获取当前进行的交易的详细信息, 监控可疑或异常票据业务,并通过操作权限或系统参与方的准入权限等方面限制保证数字票据的金融安全。
(三)征信
中国的征信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征信市场空间巨大, 但目前整个行业征信数据形成孤岛,信息不能共享,无法产生更大的价值。在目前的征信机构中,无论资本市场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评估机构还是个人消费市场评估机构都需要进行数据的安全共享,同时需要降低金融风险和数据获取成本,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安全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数据共享和存储的面临的问题,更加清楚的了解用户画像有助于判断和决策,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促进信息共享。以征信行业突出的黑名单共享业务场景作为例,在跨领域、跨行业、跨机构的环境下,用传统的技术实现黑名单共享实现难度大且成本高, 很难实现多方互信。同时,传统中心化的技术实现共享黑名单还存在信息容易被篡改、且数据无法追溯,共享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传统技术实现共享黑名单很难做到数据在各个机构间准实时同步,存在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的问题。
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接各个联盟机构黑名单业务系统建立联盟机构黑名单存证平台,将分散在各个征信机构间的黑名单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建立良性循环实现系统自治。这种方案带来的好处是成本低,对现有系统改造小、平台布设成本低。数据可追溯,黑名单数据所有机构共享。数据实时同步,黑名单数据更新时效高,数据可用性高。通用性强,系统提供通用的 API 服务,可以对接各种银行和征信机构的应用系统。
例如,深交所针对区域性股权市场中介机构信息无法共享的需求痛点制定了《基于区块链的场外股权交易平台》课题,建设“中介机构征信链”,制订了区域股权市场的中介机构征信标准,将区块链作为改善中介机构数据真实性和精确性的技术手段,有助于中介机构减少欺诈,降低业务风险,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打通了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的路径。2017 年 11 月完成中介机构征信链正式发布上线,各股交中心已开展业务测试,可通过系统共享和查询链上中介机构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无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实现股权市场之间的中介机构信息共享。中介机构征信链的联通和业务落地,是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互联互通的第一步,为未来区域性股权市场之间实现公告存证、登记存管等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并为统一监管提供可能。
六合数字科技基于区块链技术传递信用,将区块链应用于中小企
业主体的信用形成和交易环节的四流合一验证,解决中小企业评估难题,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联盟共识,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验证, 共建信用识别和认定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采购与融资难题。
苏宁金融于 2018 年 2 月上线金融行业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系统,将金融机构的黑名单数据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金融机构可通过独立部署节点接入联盟链,开展区块链黑名单数据上传和查询等业务。通过区块链技术,该平台实现了无运营机构的去中心化黑名单共享模式,解决了黑名单数据不公开、数据未集中、获取难度大等行业痛点, 且成本低廉,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更保护了客户的隐私和金融机构的利益。
(四)交易清算
在传统的交易模式中,记账过程是交易双方分别进行的,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出现对账不一致的情况,影响结算效率。同时,传统清算业务环节太多,清算链条太长,导致清算流程耗时过长,对账成本居高不下。另外,清算中心过于集中,存在技术上的单点风险。
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准实时的交易(即清算功能),提升现有 金融系统的清/结算效率。通过区块链系统,交易双方或多方可以共享
一套可信、互认的账本,所有的交易清结算记录全部在链可查,安全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极大提升对账准确度和效率。通过搭载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自动执行的交易清结算,从而实现交易即清算, 大大降低对账人员成本和差错率,极大的提高清算的效率,在某些交易频度不高、业务实时性关联度不强的场景下,完全可以满足清算业务的需求并且极大的优化现有的流程。
例如,微众银行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利用区块
链技术将资金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旁路上链,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优化了微众银行与合作行的对账流程,提升了降低了合作行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对账的时效性与准确度。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机构间可共建透明互信的区块链账本,交易数据只需秒级即可完成同步,能快速生成准确可信的账目数据,从而实现了 T+0 日准实时对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对账透明度与提升信任度等目标,且业务符合现有监管法规。自 2016 年 8 月底上线以来,上海华瑞银行、长沙银行、洛阳银行等相继加入使用,截至目前平台稳定运行 1 年多,始终保持零故障,记录的真实交易笔数已达千万量级。
(五)积分共享
积分系统是指为银行/企业提供成熟的会员积分系统和丰富的会 员积分卡系统服务,提供会员储值积分系统应用和会员积分卡营销解决方案。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会遇到各个银行、商家、机构等不同的积分系统。这些积分系统由于在各个组织内封闭,不能通用,造成了积分消费困难、利用率低。此外,各机构拥有自己的用户数据库,通过查询可以得知用户个人身份信息,无法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积分数据有被篡改风险,无法保证信息安全。各机构积分系统复杂,无法准确制定平衡的兑换比例。
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各个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不可篡改的信任登记机制,为不同积分的打通互换提供了可能,从而能够盘活积分,促使各家消费服务手段的升级,共同打造互信共赢的协同商圈。通过区块链搭建各个商家参与的积分联盟链,用户将联盟中不同商户内的自有积分,在区块链通用积分交易平台兑换成通用积分,即可用通用积分在联盟内任意商户进行消费结算。用户在系统内以账户地址形式存在,不同商户间无法获取用户信息。数据存于区块链中不可篡改,积分操作记录存于本地可被溯源,避免用户积分数据造假。商户自有体系内的积分可以通过兑换成通用积分流通起来,提升用户获取积分积极性。
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众安科技的极线平台在不透露用户信息的前提下实现了积分更多场景的使用,通过众安链路由技术与其他链上的积分进行跨链管理,从而形成积分联盟。众安科技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原本商家和供应商的两套账本变成共同记录在同一个区块链上并且双方共用的同一套账本,双方数据互信,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步,可以实现商家和供应商之间免对账,结算资金实时划拨。众安科技的极线平台,为有用户经营的商家提供了一整套积分发行和积分消耗的工具,帮助商家快速且低成本的搭建属于商家自己积分商城,让小微企业用积分经营用户变得简单、方便、成本低。目前极线平台已经和南方航空,积分豆,火堆公益等机构开展了区块链积分的合作。
中国银联借助 IBM 区块链技术打造跨行银行卡积分通兑平台,优化与各大银行的结算流程与配置,提高客户忠诚度。跨行积分兑换系统的打造可以解除积分使用的种种限制,但按照传统模式搭建该系统却成本极高。银联借助 IBM Blockchain 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改变传统平台“管理信用”的方式,减少或去掉原来依赖第三方实现的信任过程以及成本,以期实现交易即结算。未来该平台将允许消费者与他人交易自己通过购物和其他奖励措施所获得的积分,通过开放银行间的激 励机制以及增加可用的奖励种类来提升客户忠诚度。此概念原型由IBM 超级账本 Fabric 网络 beta 版作为支撑,并且强调银行积分只能在被接受的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易。此举在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将全面提升银行与商户的资本流动速率。
(六)保险
在保险经营过程中,信用是基础,而传统的“社会信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险标的是保险利益的载体,是保险合同的基础,也是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唯一性”是保险标的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保险承保和理赔定损的难点所在。每年全球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伪造和诈骗行为给保险业带来 20 多亿美元的损失,传统技术手段难以防范。
在区块链的应用背景下,其分布式和加密技术特征,结合相关识别技术,可以为解决身份“唯一性困境”提供解决框架和实现路径,确保数据和信息真实可靠,有效溯源,为防范保险欺诈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利用区块链的时间戳和分布式特征,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为时间和空间范畴内的保险唯一性解决提供全新的可能。同时,还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基于区块链的跨时空的信息管理,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场景化和碎片化的创新奠定基础,构建基于风险标的更加细化和动态的保险解决方案,实现个性化和高效的保险服务。 蓝石科技与科技保险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建立了针对非标人群的风险精算和风险管理平台。同时,与各地卫计委、三甲医院、专业医疗机构合作,接入了多地、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服务于保险场景的联盟链,获取了大量精准的医疗及费用数据,并基于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在国内首家推出癌症患者带癌投保的抗癌险,为 65 岁老人、慢病治疗人群等提供了多款差异化保险产品。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蓝石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 将保险产品信息及投保过程、流通过程、营销过程、理赔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写入区块链,实现了全流程追溯、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以及保险公司、保险机构、监管部门、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共享,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信息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 2017 年 12 月,付费用户已超 80 万,单月保费规模超过
1000 万,预计 2018 全年保费规模超 5 个亿。已经与多个区域的多个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仅辽宁一地,就与 40 余家医院,200 多家教育机构,近千家养老机构确定了合作关系。
2017 年 8 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上线国内保险业首个爱心救助账户,运用区块链技术记账,实现相互保险。信美会员遭遇重大灾害、意外事故等,在得到现有保障及援助(包括社会统筹保险、商业保险等)后仍生活困难的,还可以申请爱心救助账户的额外救助。引入区块链技术,每笔资金流向都公开透明,每笔资金流转数据都不可篡改, 每笔资金的去处和用途都有迹可查,以确保爱心救助账户的透明性。
(七)证券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我国证券行业是资金直接融通的枢纽,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背景下, 证券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行业发展方面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 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创新发展,证券审批领域的寻租腐败方式也更加多样。涉及证券市场的很多案件是通过结构化产品、股权代持、期权等较为隐蔽的手段进行利益输送。其次,在传统证券交易中,证券所有人发出的交易指令需要证券经纪人、资产托管人、中央银行和中央登记机构这四大机构依次进行处理,整个流程较为复杂,效率较低。最后,在资产证券化领域,传统模式下,ABS 业务链条较长,包括基础资产的转让出表、基础资产的打包发行、为 ABS 提供财产担保等,其涉及的资产也较多,包括基础资产、担保资产、ABS 份额等,面临着资产现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层资产监管透明性和交易效率亟待提高等问题。
而区块链技术为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成熟创造了契机。在证券发行方面,一方面可以将证券发行、分配、交易等行为电子化,提升发行效率。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行的智能证券,以数据形式存储其信息和运转状态,将各种金融工具和相关的合同协议进行建模,使得复杂的金融工具操作流程自动化,提升了发行效率。另一方面将减少信任成本。在信息披露方面,区块链的交易信息透明化可以实时暴露多种曲线敛财的违法行为。除了传统的信息披露外,可以通过区块链把 IPO 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提供给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方便监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便捷地对数据进行查询、比较、核验,进一步提升公司 IPO 的透明度。在证券清算与交收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减少中介环节、简化结算流程。在美国从证券所有人处发出交易指令到登记机构确认这笔交易通常需要“T+3”天。而从技术上说,如果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实现买方与卖方的自动配对并且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整个过程仅需 10分钟,可大大提高清算结算的效率,澳洲证券交易所(ASX)在 2017年 12 月 7 日发布公告确定将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的 ABS 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改善 ABS 的现金流管理,一方面具有自动账本同步与审计功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第二,利用智能合约功能实现款项自动划拨、资产循环购买和自动收益分配等功能,降低人工成本与出错率,从而提升现金流的管理效率;三、区块链技术可助推 ABS 底层资产穿透。区块链技术应用于 ABS 领域,可以提升 ABS 底层资产的真实性,从而穿透底层资产。这样能更有效地监督金融机构适度使用金融杠杆,合理地利用 ABS 手段。
趣链科技与德邦证券、复星恒利证券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ABS 发行平台,旨在联合各方机构增强资产可信度、提高清算效率和贷后资产监管统计。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去中心化、安全信任等特点,实现资产包在不同机构平台间的流通和共同监管, 实现资产来源的可视化,从而增强资产可信度,实现资产交易、还款记录可追溯,实现各机构平台交易数据统一,提高清算效率。
2017 年 2 月,云象区块链助力兴业银行推出区块链防伪平台。区
块链防伪平台是兴业银行利用区块链分布式高可用、公开透明、无法作弊、不可篡改、信息安全等技术特性,研发的一个高级别的通用存证、防伪平台,具有适用面广、接入简单、防伪防篡改能力强等优点。区块链防伪平台已提供了通用的数据防伪存证、数据验证、历史记录查询、数据查验、文件查验等功能模块以及平台防伪服务相关 API。
四、区块链在实体经济领域应用的探索与尝试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开始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实体经济的改造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产业场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逻辑也日益清晰。接下来报告将从产品溯源、版权、数字身份等十五个领域介绍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中应用场景及落地情 况。
(一)商品溯源
溯源是指对农产品、工业品等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的追踪记录,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广泛参与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溯源服务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领域是食品和药品溯源, 这在保障食品安全、疾病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地方爆发流行性疾病时,通过食品追溯体系可以快速锁定传染源或污染源, 及时消除或控制疾病传播源。
目前,中国溯源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主要受到国家政策驱
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鼓励在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七个领域发展追溯服务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新领域。
虽然食品、医药行业溯源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中国经济水平仍在发展期,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缺乏,中国溯源行业发展仍不完善,仍处在由国家政策驱动、企业被动执行的早期发展阶段。作为 SaaS(软件即服务)行业的细分领域之一,溯源服务市场具有市场规模小,短期增速缓慢,格局高度分散等特点。据深链评测统计,2016 年中国食品药品溯源行业市场规模约为 10 亿元人民币。 由于溯源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行业内信任缺失和滥用的情况十分普遍。信息孤岛模式下,溯源链条上下游的参与者各自维护一份账本,拥有者可能出于利益相关而随意地对账本进行篡改或集中事后编造,造假成本极低。
区块链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为溯源行业的信任缺失提供了解决方案,从算法层面为商品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提供透明机制。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多方上链的记账方式,保证了即便存在单方账本伪造情况也难以找到全部链条节点来协作拟合其造假数据,使得造假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在商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中使用区块链溯源技术能够为品牌背书,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近几年,国内外多个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在溯源防伪、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正逐渐向传统供应链业务中渗透。
中国食品链联盟是由食品生产、食品加工、物流配送、公益事业和区块链研发等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机构自愿组成的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食品服务为发展导向”的联盟组织。中国食品链基于区块链技术, 从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全流程进行追溯,并对企业和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一旦发现诈骗或者假冒商品,执法部门可以直接定位、取证、追责。例如,中国食品链开发的“链橙”系统利用区块链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点为赣橙提供溯源服务,提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查询系统,确保消费者购买的脐橙为正宗江西赣橙。
京东公司则致力于区块链打假、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区块链加速器项目,成立“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与工信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平台将逐步通过联盟链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零售的商品追溯与防伪, 保护品牌和消费者的权益。
北京溯安链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根源链,为高端白酒制作的基于区
块链技术的防伪智能锁酒瓶盖,消费者通过扫描瓶盖上的二维码,从后台交互获取密码后才能打开酒瓶,同时后台对这瓶酒的打开进行记录, 解决了回收酒瓶造假的痛点。与传统扫描二维码相比,基于区块链上的密码获取难度很高,且更难以造假。
此外,清华大学、沃尔玛、IBM 共同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食品可追溯的合作项目实现了食品供应体系的全链条追溯,使数字产
品信息(如原产地信息、工厂加工记录、检验报告、有效期、运输过程等)都与相应的食品建立数字化关联。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大大提高,实现了所有食品供应链参与方共享交易记录,极大地促进食品供应链的参与方的彼此互联、互信与协作。以猪肉供应链追溯为例, 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食品安全相关文件电子化后可被分享,猪肉产品可以追溯到试点农场,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一目了然;第二、验证了食品安全数字化存储平台的可靠性。授权用户能更新数据,更新后的数据会在 5 分钟内向区块链的所有用户显示;第三、实现了高效快速的食品召回。定位一批次的产品只需花费不到 10 秒钟,在半分钟内可以调出单个商品的相关文件;第四、实现了全链条可追溯。使用商品信息数据进行搜索时,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显示出产品从农场到目前流通环节的信息。
在跨国溯源方面,中国区块链技术也已经逐步落地。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菜鸟物流与天猫国际布局区块链溯源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涵盖工厂生产、 海外仓库、国际运输、通关、报检、第三方检验等商品进口全流程, 用户通过阿里系客户端能查阅到全流程的物流和监管等商品信息。多方上链机制允许消费者交叉印证各项信息。阿里巴巴规划将区块链溯源技术覆盖到全球 63 个国家和地区,3700 个品类,14500 个海外品牌。除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外,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产品溯源也能够优化物流管理环节,提升物流效率。物流是指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评价物流的效果指标主要包括:保证运输物品品质,在物流运输上提升效率,在耗时和里程上节约成本。
中国物流行业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格局高度分散、物流效率低下的特点。中国物流行业是十万亿级别市场,正处于稳定上升期。公开资料显示,2017 年社会物流行业总费用为 11 万亿元,2010-2016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7.7%。然而中国物流行业整体运输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物流费用与 GDP 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物流费用与 GDP 比值为 14.9%,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两倍。
管理不规范与信息不透明是物流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中小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手段, 这导致货主和货车供需需求没有良好匹配、空车运输、多次转运、无效运输等情况十分常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传统供应链管理采用 GPS 追踪系统,然而该模式存在信息造假和纬度不准确等问题。
利用区块链进行供应链管理则能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增强信息化程度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沟通,优化物流行业效率,同时品牌方也可实时查看运输状态,降低信任和管理成本。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供应链的多方协作十分契合,物流信息被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减少了低效缓慢和人为失误,同时也为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可信数据支撑。
对个人客户来说,由物流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代收、错收、物品丢
失等现象十分普遍且尚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技术可以保证寄件方和收件方的身份真实性,只有在收件方提供私钥后, 物品方能被确认签收,避免了他人代签、不送到收件人手上、物品损坏丢失无法追责的可能性,实现精准物流管理。此外,也能避免物流公司篡改数据,销毁证据,为公平有效判定事故责任提供重要基础。
(二)版权保护与交易
版权是指作者对计算机程序、文学著作、音乐影视作品等的复制权利的合法所有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图片和电影摄影等多个领域的作品。
伴随产业升级,中国内容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据《2016-2017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统计,2016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市场规模为 5720.85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29.9%。
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8 年泛娱乐产业白皮书》指出,泛娱乐新兴业态百花齐放,步入全民创意大时代。行业平台新业态不断涌现,短视频、网游等泛娱乐产业细分领域“玩法”多元,行业融合发展迸发 OMO 新业态。
然而,内容产业的迅速繁荣也伴随着侵权问题。尽管国家先后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但盗版侵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盗版作品为产权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据艾瑞统计,仅由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 80 亿元人民币。
区块链与数字版权保护能够完美地结合,解决盗版横行的现状。
首先在确权环节,现有机制下的专利申请流程耗时长、效率低下。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时间戳技术使全网对知识产权所属权迅速达成共识成为可能,理论上可实现及时确权。不对称加密技术保证了版权的唯一性,时间戳技术保证了版权归属方,版权主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确权这一流程,解决了传统确权机制低效的问题。
版权内容的价值流通体现在用权环节(即版权交易环节)。版权
交易指作品版权中全部或部分经济权利,通过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的方式,以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行为。版权交易环节不仅保护了版权作品的价值和版权创作人的权益,还使版权价值凭借专业机构的开发推广、衍生和应用实现了价值流通。
另外,版权交易环节面临需求难以匹配,中间成本高的问题。以影视音乐行业为例,“中间渠道”——发行商在整个行业中占有很大话
语权。例如,音乐作品若想投入市场必须通过唱片协议并依靠唱片公司来录制、分发,且被发行商分走大部分作品销售的利润。互联网数字媒体领域涌现了新的“中间商”——内容平台。诸如**音乐平台 Spotify 和流媒体视频内容提供商 Netflix **等娱乐内容平台拥有大量用户,成为新的版权分销商,负责收取用户订阅费和广告费以及给创作人分成。中心化平台的存在使得艺人和创作者获得的分成比例仍然较低,现有格局并未发生本质化的改变。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则为行业带来转机。通过提供区块链公共平台来存储交易记录,版权方能够对版权内容进行加密,通过智能合约执行版权的交易流程,这个过程在条件触发时自动完成,无需中间商的介入,可以解决版权内容访问、分发和获利环节的问题,将版权交易环节透明化的同时也能帮助创造者获取最大收入。
例如,安妮股份开发的版权区块链系统采用联盟链形式,可以高效的处理各种数字作品品类(文字、图片、视频等)的版权业务,具备更加高效的业务数据吞吐能力,可达到实时业务处理的水平,使海量的互联网创作及时、低成本确权、快速交易流通成为可能。安妮版权区块链通过和 CA 数字认证服务、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服务、司法鉴定中心等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接入,提高了版权权属和授权的法律效力。如发生版权纠纷,相关机构或个人可以在任意区块链节点提取多个公信机构的多种证据证明,优化举证维权环节。安妮股份首先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版权存证服务,为海量数字内容版权存证提供解决方案。在数字作品存证功能上,安妮版权区块链首先通过对内容的数字摘要的计算和数字指纹提取上链,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与原创性; 其次使用国家认可的数字证书机构颁发的证书提供数字签名,结合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实现数字作品的存在性证明、权属证明、授权证明和侵权证据固定。区块链系统参与者采用完全的实名数字身份认证机制,并结合可信时间服务保证了作品的权属与存在时间。安妮版权区块链已经做到将用户的整个创作过程完整记录,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法律证据提交,提升了原创性证明的法律证明力。
再比如,国家数字音像传播服务平台(版权云)基于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的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在版权登记阶段利用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对版权进行存在性证明。基于无钥签名区块链技术的中云文化大数据版权综合服务平台,能够为数字作品提供高效、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的版权登记服务。原有版权申请过程长达 30 个工作日,成本相对较高,以文字作品为例,每百字以下为三百元,而一件美术作品收费则高达八百元。而版权云数字版权登记平台提供了双证服务,即申请人通过平台上传作品 5 后秒即可获取数字版权存证证书之外,还可根据需求申请获得贵州省版权局的作品自愿登记证书。平台同时提供版权监测维权服务,通过全网实时监测、跟踪版权内容的传播记录数据,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锁定为侵权维权提供证据支撑。
在版权交易环节,而在版权交易环节:作品在线登记后可由权利
人直接明码标价(标准授权或扩展授权价),在平台展示、交易,为供需搭建桥梁,促进版权更快变现。据统计,截至 2018 年 4 月份,版
权云线下累计已完成 400 件作品登记,线上登记达到 1 万 3 千余件, 版权登记数量成高速增长态势。
在维权环节,现在面临着维权成本高、侵权者难以追溯等问题。借助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和时间戳技术,版权归属和交易环节清晰可追溯,版权方能够第一时间确权或找到侵权主体,为维权阶段举证。未来,如果数字产品都能够被记录上链,建立完整数字版权产品库, 将能降低维权和清除盗版产品的成本。
例如,重庆小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小犀版权链,目前已对
外提供商用业务,落地在版权端到端服务场景,支持版权确权、维权和用权三大环节。该公司组建小犀版权联盟,对接版权中心、公证处和版权协会等组织构建版权链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给个人和企业提供版权端到端服务,推动企业提高工作和业务效率。在维权环节中,小犀版权链针对侵权证据的海量检索,以及机器筛选等环节,应用爬虫和智能比对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的侵权证据存证相结合,大幅降低侵权证据的工作效率,采集和确认侵权电子证据的存证成本。
(三)电子证据存证
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的证据信息。例如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文章、电子邮件等。区块链因其本身具备不可篡改、可追溯特征,极适合与电子存证相结合,存证也因此成为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之一。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证据领域主要有两个应用优势:安全存证和提高取证效率。传统电子证据被存储在自有服务器或云服务器中,文件在备份、传输等过程中容易受损,导致证据不完整或遭到破坏。此外, 除了加盖电子签名的电子合同具有不可篡改性,其他形式的数据和证据在被传输到云服务器的过程均有遭受攻击和篡改的风险,降低了电子证据可信度。
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电子证据可有效解决传统存证面临的安全问
题。在电子证据生成时被赋予时间戳,电子证据存储固定时通过比对哈希值来验证数据完整性,在传输过程中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对电子证据进行加密保障传输安全,充分保障了证据真实性和安全性。
在取证环节,由于区块链存证方式为分布式存储,允许司法机构、仲裁机构、审计机构等多个节点在联盟链上共享电子证据,理论上可以实现秒级数据传输,降低取证的时间成本,优化仲裁流程,提高多方协作效率。
比如,真相科技基于自主区块链技术 legalXchain 开发的开放式平
台——IP360 数据权益保护平台可以对各类形态电子数据提供确权、
云监测、区块链追踪溯源、云取证、司法通道、维权等服务。据统计, 通过 IP360 技术手段发现互联网上超过 2000 万次的违法违规线索,并进行了超过百万次的违法违规现场证据固定,存证量突破千万级别。
再如,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共同研发了基于区块链的仲裁链。2018 年 2 月,广州仲裁委基于仲裁链出具了业内首个裁决书,这标志着区块链应用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完成价值验证。借助区块链技术,仲裁链将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实现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从而将传统数个月的仲裁流程缩短到 7 天左右,司法成本也降低至传统模式的 10%。
(四)财务管理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加密等特性使得它在财务管理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场景,接下来我们将对区块链在账目管理和审计两个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1. 凭证和账目管理
对账是指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进行的账项核对工作,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等。传统对账工作有如下特点:账目数量大、类别繁琐,对账流程需耗费数天人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存储数据和维护账本系统。尤其对机构间对账来说,账目信息随着时间改变,而对账行为通常在日终或月底等固定时间进行,这为机构间合作带来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对账双方需要各自开发对账系统,缺乏统一的系统间账务信息,增加了银行间合作的复杂性。 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成为合作机构之间的连接器,由于其实时确认、数据不可篡改且保持高度一致等特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后台的运营效率、提升了流程自动化程度,并降低了经营成本。
2. 审计
审计是由专设机关(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等) 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事后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通过评价财政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能够对企业管理和发展起到监督和改进的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等技术使得它在以下几方面能够优化传统审计行业。
首先,区块链能提高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水平。虚假交易和账目欺诈是审计重点排查的问题之一,使用区块链记录交易和账目信息, 录入链上的数据无法被篡改,且数据库的修改需要整个系统中多数节点确认才能实现,使得财务数据造假和欺诈难度大幅提升。
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通过区块链网络获取审计需求信息更加便捷容易,如果企业能够在区块链开放 API 数
据接口,使审计请求实现分钟级甚至秒级响应,能够节省大量信息收集和整理时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基于区块链的加密算法也解除了企业对数据隐私的担忧。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使所有数据在第一时间得到共同确认,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区块链审计平台也能够大幅提升数据真实性和完整度,省去大量询问和函 证 程 序 , 从 而 提 高 审 计 效 率 , 节 约 人 力 成本。
再次,区块链能显著降低审计数据被攻击的风险。传统的审计资
料被存储在中心化的云服务器上,极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文件丢失或者数据被篡改。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分布式存储,多个节点备份数据,即便单个节点遭到黑客攻击,也不会影响数据在全网的共识状态。并且,分布式存储也将降低硬件维护成本和数据库软件升级成本 。
(五)精准营销
数据营销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广告营销模式,包括搜索引擎广告、社交平台广告、视频平台广告和其他网站或应用平台广告等形式。其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广告主、第三方广告平台、互联网媒体等。
目前,中国广告市场规模位于世界第二,正处于稳定增长期。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为 6489 亿元,同比增长 8.6%,高于 GDP 增速 1.9 个百分点。其中,数据营销的销售额占比不断提升。2016 年中国数字营销市场规模达到 2903 亿,同比增长32.9%。这主要由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所驱动。
数字营销行业常年存在虚假流量和广告欺诈等现象,导致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商之间信任缺失。广告监测机构 AdMaster 指出, 2017 年上半年无效流量占比为 29.6%,这其中包括虚假流量和广告欺诈。传统监测无效流量有两种方法:第一、依赖第三方的监测报告来鉴定投放效果。第二、通过深入分析广告各指标数据,排除掺水数据,然而排查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区块链可以使广告点击数据变得更加透明,不再依赖第三方监测。
区块链允许广告主清晰地追踪广告点击、观看和转化率等信息,并准确地判断广告触达用户是不是目标群体。这解决了数据营销行业的信任问题,使每一笔广告预算的花费公开透明,大幅节约企业营销成本, 解决了广告行业虚假流量的问题。
例如,利欧数字与小米合作研发了数据营销链。针对程序化广告购买流程缺乏透明度这一问题,数据营销链通过建立流量买方、卖方、中间方和审计方的联盟链,从而将现有的单一数据中心分布式日志系统(HDFS)改造为跨数据中心的区块记账系统,对现有的互联网广告监听、出价、曝光、点击、后续行为日志进行分布式记录并对各个节点授权监督,从而解决传统数字营销行业的信任问题。
传统广告行业的另一个痛点是用户数据收集问题。广告主通常需
要从各种渠道收集消费者的信息(例如年龄、地域、收入等)来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传统的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金钱和资源投入,获得的数据种类有限且很有可能存在谬误和偏差。另一方面,数据的采集渠道和方式可能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区块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通过搭建区块链数据交易平台,广告主可以直接从用户处收集他们愿意分享的信息,数据维度更加丰富、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用户画像更加立体,帮助广告主提高广告投放转化率。对于用户来说,分享数据的行为可以获得奖励,并且自身的隐私权也能得到保护。
此外,从长期来看,区块链或将彻底改变数字营销行业的利益分
配模式。传统数字营销行业中,中心化广告平台能够通过用户流量与数据获得巨额广告营收。例如,全球社交平台 Facebook2017 年第四季度来自于广告业务的营收为 127.79 亿美元,占据全部营收的 98.5%。然而对用户而言,广告消费了用户的注意力,或为广告主带来流量和价值,或需要用户付出时间成本(漫长的广告等待时间),或需要用户付出金钱成本(需要付费去除广告等)。
而区块链的 Token 激励机制有望颠覆现有营销行业,鼓励用户主
动点击广告并获得收益,促使营销行业利益分配回归合理。现有状况
下,奖励机制的缺失使用户对广告持有抵触心理。而如果能够对用户的广告点击行为进行 Token 奖励,一方面广告观看不再强制,减轻用户的抵触心理,提升用户体验;而另一方面注意力消费的收益也由平台回归用户,变革数字营销行业的生产关系。
(六)大数据交易
大数据是指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必须借助计算机和非常规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大数据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数据表单以及视频,声音图片和文档等。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数据交易的价值愈发凸显。大数据的丰富为深入应用场景带来无限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大数据交易包含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和交易等相关环节。数据的流通交易有助于商家精准营销,可用于定制生产,高效匹配供应链两端。
大数据按照数据形态可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是基
本保持稳定的数据,比如公司的名称和注册信息、人员的出生日期、系 统参数等。相对地,动态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常常变化的数据,比如 销售额数据、网页浏览量等等。
传统静态数据交易涉及隐私问题。诸如个人信息等静态数据往往涉及到用户的隐私,目前很多数据交易在法律上属于灰色地带,买卖双方均要承担很大监管风险。此外,如果数据流入到黑市中被层层转卖,会造成更严重的隐私泄露和信息滥用的问题。
如果能使用区块链的隔离验证技术,将法律上可以售卖的数据进行隔离验证处理,既可以保障数据需求方的合法用途,又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隐私。例如,对用户名字、身份证号等信息利用哈希算法加密,通过隔离验证来保障数据真实性。
另一方面,数据被盗卖的风险让数据拥有者分享数据的意愿大幅降低。数据的可复制性为数据侵权行为带来便利。大数据在多次转卖、盗卖的过程中价值锐减,损害了数据所有者的权益,同时也制约了大数据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增速。
现有技术无法保证售卖数据不被复制以及二次传播,但利用区块链对数据溯源能够确认数据所有权和流转渠道,为侵权投诉阶段提供举证材料,提供更加可信的大数据交易环境。
(七)工业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串行制造”模式,正在通过数字化工厂技术,变成“并行制造”模式,而工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多方协同生产、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工业资产数字化等多个方面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个面向未来的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正在成为现实。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底层技术之一,而工业区块链与工业云的有机融合,将会极大的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工业互联网主要以“工业云”为载体,但这种巨型工业云方
案无疑是非常昂贵的,它的基础设施和维护费用极高,需要中心化的云服务、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和网络设备来支撑。当工业互联网深度推进,生产单元中联网的人和设备以数十亿级别的速度增长时,它们之间要处理的通信量和成本消耗都是极其惊人的,而且出现一个故障点可能就会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同时,不同的生产单元间存在多样化的所有权,各自支持的云服务架构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的通信非常困难。没有一个云服务商可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所有单元,不同的云服务商也不会保证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改造成为成一个云链混合的生产网络,有望比大部分采用中心化的工业云技术效率更高、响应更快、能耗更低。而生产中的跨组织数据互信全部通过区块链来完成, 订单信息、操作信息和历史事务等全部记录在链上,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所有产品的溯源和管理将更加安全便捷。
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中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流程全部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可以解决工业生产中的账期不可控等问题,大幅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结合,可以为
每一个物理世界的工业资产生成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双胞胎”,并进行确权和流转,完成工业资产的数字化,帮助重资产的制造企业实现轻资产扩张。
考虑到传统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技术开发能力参差不齐,仅根据底层接口难以自行接入生产网络。所以在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的设计中,根据不同生产模式在链上提供多种既定构架的智能合约工业范式。
智能合约工业范式涵盖了该种生产模式下生产制造销售全环节的各智能合约构架。链上提供的多种智能合约范式可满足绝大多数生产模式的价值流转需求,各生产环节的制造者仅需对号入座,大幅降低使用者接入并使用生产网络的难度。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买卖合同、询价合同和竞标合同三种合约范式。
通过云链混合技术,将新零售和新制造有机结合,电商平台端和数字化工厂端采用中心化的工业云技术,而中间的订单信息传输和供应链清结算通过工业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来完成,既保证了效率和成本, 又兼顾了公平和安全。每一种商品由数字化工厂提供,每一个样品都有“数字化双胞胎”,并且这些数字化双胞胎全部通过智能合约与产业链上下游相连,终端用户的一个订单确认,会触发整个产业链的迅速响应,全流程可实现数据流动自动化,助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这种全新的分布式制造模式,以用户创造为中心,使人人都有能力进行制造,参与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当中,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模式。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使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由原来的以生产商为主导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主导,消费者能够更早、更准确的参与到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并通过庞大的分布式网络对产品不断完善,使企业的产品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上的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研发实力均能获得大幅度提升,创新边界得以延伸[18]。
例如,工业区块链实验室与远嘉程、意利科技、转型工场等企业
合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通过独创的“云+链”的混合结构方式,以及丰富的智能合约范式,将新零售和新制造打通,在全新的“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中,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服务者等角色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接入,从流量端到制造端的信息能够被打通,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多方协作的数据互信。
目前已经有 30 多家数字化工厂服务企业在逐步将原有系统与分
布式智能生产网络做对接,同时有超过 1000 名设计师逐步接入并基于系统进行工业设计,2000 个线下流量终端帮助制造企业进行销售导流,借助远嘉程等数字化工厂服务商的行业资源,可以迅速触达超过
500 家工厂的改造项目,用新技术的力量帮助制造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八)能源
伴随着能源革命和环保运动,能源行业正在向清洁化、分布式转型,呈现多能流互补的新型能源结构。自下而上的分布式能源体系将成为传统能源体系的有力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区块链有望成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重要的实现手段。
区块链技术可以结合能源行业分布式交易系统和清洁能源普及两大趋势广泛应用。针对能源生产环节,提高能源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监测准确度;针对能源交易市场,为批发能源交易市场提供安全交易保障并降低沟通成本,为零售能源交易市场提供实时支付清结算系统,推进清洁能源普及;针对能源行业投融资环节增加投融资渠道,降低投融资风险;针对能源行业的节能减排提高参与度,提供流动性,达到稳定气候变化的目的。
“区块链+能源”项目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可分为以下几类具体应用:能源生产、能源交易、能源资产投融资和节能减排。
1. 能源生产
“区块链+能源生产”是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在生产环节对相应单元的计量、检测、运维等生产管理。传统能源生产环节多由公司自主进行,大量未经认证数据形成孤岛,信息价值难以被挖掘。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政府、企业、个人在能源生产环节的进入门槛, 在此基础上实现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作为强线下的应用场景,能源生产流通需要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和硬件设备进行结合,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隔阂。依靠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保证数据流转真实,同时结合区块链大幅提升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为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2. 能源交易
“区块链+能源交易”是指以区块链技术为手段提高交易效率与安全。先进的支付方式、更短的交易时长、零违约率等对于能源行业的资金流转和市场健康具有指导意义。能源交易分为两类:一类是批发能源交易,这类交易具有资金量大,交易周期长,依赖人力,风险较大的特点;另一类是零售能源交易,这类交易具有实时支付清结算困难,清洁能源输出波动性大,需求响应实现困难等特点。针对批发能源交易市场,区块链及智能合约,保证资金安全,降低违约率。例如, 通过贸易商之间部署的共享账本做出调整,直接在区块链上记录交易信息,使对方验证。这种模式使交易员无需各自存储数据,而是共享安全的媒介,保证储存的信息透明、精确、已验证。这个交易系统, 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人工错误。
针对零售能源交易市场,分布式交易系统和带动清洁能源是两大特色,其中,分布式电能交易应用尤为广泛,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电力行业的微网、分布式交易系统和电动汽车充放电交易平台等多款应用,该系统使消费者变为“产消者”,即能源消费者又是清洁能源的生产者。
上海链昱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致力于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微电网
内清洁能源计量、登记、管理、交易与结算的去中心化系统。目前, 链昱科技已在菲律宾成功落地试点项目,并着力开发东南亚市场,在不同的电力交易环境内打造更弹性、更公平的电力生态系统,以满足不同微电网内的电力需求。
3. 能源资产投融资
“区块链+能源资产投融资”指对能源行业资产的新型投融资方式。能源行业投融资具有投资回报稳定,但前期投入巨大,资产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基于更加透明的可追溯的区块链技术,增加资产细节,提高投资环节透明度,使得传统能源企业的优质资产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降低投资者风险以及政府的监管成本。
例如,2016 年中国能源区块链实验室(能链科技)推出绿色 ABS
(资产证券化)云平台,基于联盟链登记电站发电机组、发电瓦数等基本情况,使电力资产生产过程清晰可见,回报收益可预测,在提供生产监测的同时保证信批透明及时,为电站解决了融资困境,为监管机构打造了穿透式管理,为投资人降低了投资风险。
此外,在环境容量与资源储备的双重限制下,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成为环境保护两大重要利器。能链科技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共同搭建“碳链”于 16 年 12 月底落地应用。该项目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绿色碳减排资产(如 CCER)资产数字化交易平台,以增加企业参与度、激励企业加入节能减排、巩固环境保护成果。
(九)医疗
区块链与医疗的结合,符合技术需要支撑纯数字信息技术之外的其他复杂应用场景落地的趋势,电子医疗数据的处理是当前区块链热点研究的领域之一。然而医疗数据共享的痛点主要在于患者敏感信息的隐私保护与多方机构对数据的安全共享。区块链作为一种多方维护、全量备份、信息安全的分布式记账技术,为医疗数据共享带来的创新思路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区块链无中心服务器的特性使得系统不会出现单点失效的情况,很好的维护系统稳定性。如图 8 所示,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实现多方在区块链平台上对数据进行共享,满足获取患者历史数据、将共享数据用于建模和图像检索、辅助医生治疗和健康咨询等。
图 8 医疗数据区块链共享平台
- 隐私保护层面:传输的医疗数据经过加密处理,安全地存储在区块中,难以篡改。所有的用户真实信息都是匿名的,难以追溯数据源头。还有在存储的数据形式和内容方面,可以根据数据共享类型的需要进行改变。例如对于图像类型的数据,可以将图像的特征作为加密的数据进行存储。
- 访问控制层面: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传输需要解决信任机制问题。医疗保险流程复杂、结算难、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存在访问壁垒、信息不流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来解决。
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历史就医记录都可以上传到共享平台上,不同的数据提供者可以授权平台上的用户在其允许的渠道上对数据进行公开访问,例如第三方医疗机构就可以通过医院共享的患者数据对特定类型的疾病进行建模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辅助决策和治疗的目的,或者利用大量的患者数据来研制新药。现有的区块链上的访问控制机制可以采用智能合约或者一些非对称加密算法来实现。利用智能合约的流程自动化,既降低了成本也解决了信任问题。
但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给医疗领域将带来显而易见的革新,医疗机构、制药厂、保险公司、社区、设备厂家、政府等都可以从中获利,医疗健康的数据可以更为安全、快捷地方式进行全网共享,更好的助力智慧医疗的发展。
例如,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践了适用于慢病管理场景的区块链技术:通过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在统一网络中进行数据共享和管理。监管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公司及患者本人均能够在一个受保护的生态中共享敏感信息,协同落实一体化慢病干预机制,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朗玛信息帮助用户特有的身份信息创建独有的数字身份及相应的公私密钥,协助用户对个人数据授权对来进行管理,不同机构(包括朗玛信息慢病管理机构)所搜集的用户数据将打包加密存储至各自的节点中,而各节点的身份管理池机制将确保用户身份数据的合法写入、不同用户帐号体系间的互联互通及数据关联建立,包括身份管理、权限证明、授权管理等。所有参与机构在明确有调阅非本机构产生的用户数据需求时,经用户授权许可之后, 通过密钥比对可获取用户相关实时的医疗健康信息,确保了用户的隐私安全,避免了传统医疗数据共享所带来的法律及伦理挑战。而监管机构无需再一一比对数据即可实时获取可信数据,掌握居民慢病管理整体状况,大大提升了监管效率。通过区块链技术,该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分级诊疗就医体验,在保证用户隐私基础上,实现了慢病管理的全程共享、全程协同、全程干预。
药品溯源也是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主要落地方向。例如,上海三
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药溯源应用,主要落地在医药的溯源、追溯查询和医药溯源数据交易方面,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以及企业间信息共享的难题。一方面, 联盟链上存储的数据在获得各节点授权后,可针对医药供应链全链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计划策略的制定,简化采购流程,降低库存水平,优化物流运输网络规划,提供商品销售预测;另一方面,医药溯源数据交易市场构建了大数据交易平台,提供溯源数据交易流程和定价策略,促进各企业主体依据自己的安全和隐私要求对联盟内外的数据需求进行响应并完成交易。
3(十)数字身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字身份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数字身份是计算机系统用于代表一个外部代理的实体信息,该实体可以是个人、企业或者政府等。通常,数字身份以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人员信息与他们的社会身份相关联的方式使用。
数字身份现常被用于代表一个人在线活动所产生的全部信息(尤其是公开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以被他人用来发现该人的公民身份, 包括用户名和密码,在线搜索活动,出生日期,购买历史等。通俗地讲,数字身份是互联网场景中用于确认“你是谁”的一系列特征的组合。数字身份能为互联网提供更良好的信任环境,是全球金融交易数字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数字身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难点:首先,数字身份缺乏良好的信任环境,我们难以精确地确认是谁在网络上发出请求/做出行动。由于存在账户被盗用或多人操作同一个账户的情况,我们无法仅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来确认这个行为背后的主体。
在数字身份验证环节,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数字身份的可信度。个人数字身份信息分布存储在不同节点上,数据源记录不可被篡
改。除非区块链网络达成一致的更改意见,否则区块链上实体的当前状态不能更改,保证了现有信息状态是实体身份的有效代表。另外, 数字身份对应的实体持有私钥,授权过程中可以通过验证密钥来确定数字身份的真实性。
数字身份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人隐私与数据主权。例如,个体在各个网站填写个人信息建立数字身份时,数据被重复存储在各个网站中,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障。在上述情况下,个人信息数据被存储在第三方网站中而非属于个人,存在数据被滥用、盗用的可能性。
区块链可以解决数字身份中的数据主权与隐私问题。在验证环节,利用不对称加密技术,验证请求方无需原始数据,仅通过比对数字身份的哈希值即可完成身份验证,消除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 区块链可以消除由单方使用虚假信息的可能性,例如地址信息、电话号码等。这有助于防止身份盗用,消除了个人数字身份在不同场景使用时信息不一致的风险。
(十一)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通过射频设备、通信模组和智能芯片等技术实现物品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物联网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对物体信息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形成大数据分析系统,可广泛应用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多个物联网领域。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自 2015 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等政策,提出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广物联网在车联网等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政策、技术双驱动的情况下,物联网成为了企业发展新动能。华为、联想、中兴等科技公司都将物联网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之一。
目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 年)指出,2015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
规模为 7500 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25%,预计在 2020 年增
长至 1.5 万亿元。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连接数超过 1 亿,占全球总量
31%,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尽管物联网已经有了多样的应用场景,但距离物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仍需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受限于云服务和维护成本,物联网难以实现大规模商用。传统物联网实现物物通信是经由中心化的云服务器。该模式的弊端是,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多,服务器面临的负载也更多, 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物联网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心化的云服务器+小范围部署”是物联网主要的通信形式。然而,物联网技术为产业升级带来变革的前提是海量设备的入网。当接入设备达到数百亿或数千亿,云存储服务将带来巨额成本,阻碍物联网进一步发展。区块链可以解决物联网的规模化问题,以较低成本让数十亿、百亿的设备共享同一个网络。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体系通过多个节点参与验证,将全网达成的交易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中, 取代了中央服务器的作用。
此外,传统物联网设备极易遭受攻击,数据易受损失且维护费用高昂。物联网设备典型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包括:固件版本过低、缺少安全补丁、存在权限漏洞、设备有过多的网络端口、未加密的信息传输等等。区块链的全网节点验证的共识机制、不对称加密技术以及数据分布式存储将大幅降低黑客攻击的风险。
例如,众享比特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的深圳
众享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网络技术在物联网、金融业等领域业务应用的研发及推广。众享互联与克莱沃合作提出分布式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分布式智能配电信息安全系统
(DIPS),由管理软件、安全加固型电源分配单元(PDU)和网络安 全控制器构成。该系统采用安全通讯协议、动态加密隧道、多分片随机传输和双因子验证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物联网架构络层中数据网关到中心/管理中心的数据传输安全问题。DIPS 通过分布式网络技术和加密技术重构管理端与 PDU 的通讯通道,保护管理端与 PDU 的通讯不被窃听、拦截和篡改,保证通信安全。在信息加密方面,通信双方通信前需要由 Zebra 节点云验证身份后建立通信关系, 并基于channel id 管理通信道,channel id 会定期更换。随后,命令信息经由接收方的公钥加密并利用自己的私钥和 channel id 双重签名后发送。Zebra-Zebra 节点云验证 channel id 签名,接收方验证发送方的签名后再解密命令消息。在传输过程方面,数据信息随机经由不同的节点在动态可变的路径中传输,降低了被攻击的风险。
(十二)公益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中国公益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统计,2016 年中国接收款物捐赠总额为 1392.94 亿元,占全国 GDP 的 0.19%, 同比增长 25.65% 。其中人均捐赠额为 100.74 元, 较 2015 年增长23.32%,在金额和增幅上均为历史新高。公益行业快速发展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走向健全,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减小贫富差距。但是,慈善行业存在经常为人诟病低效和贪污腐败问题。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高度可靠且不可篡改,天然适合应用在社会公益场景。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募集明细、捐赠项目、受助人反馈、资金流向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社会公益的健康发展。
首先,区块链能够解决公益行业的信任缺失问题。公益行业的运作模式是捐赠者捐助财物到慈善机构,然后由慈善机构对善款进行分配。然而,善款的运作、流向等信息消费者无法准确掌握,即便慈善机构会定期披露详细的报告,但仍存在中心化和信任缺失的问题,话语权掌握在慈善机构手中,容易产生造假、贪污腐败等现象。例如,2011 年“郭美美事件”的爆发为中国慈善事业带来巨大信任危机,红十字会至今未能走出信任受损的困境。
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慈善行业中信任缺失和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利用区块链追踪资金流转过程,捐赠者能清楚地了解善款的去向、钱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是否真正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另外,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无论是捐赠方、受赠方、还是慈善机构在区块链上登记相关信息都能够提升公益行业的透明度和三方的可靠 性。例如,在扶贫领域,贵阳市政府针对扶贫对象识别不精确、扶贫资金挪用等现象在现有大数据精准帮扶平台基础上建立扶贫区块链应用,利用区块链防篡改的特征对扶贫对象和扶贫干部进行指纹录入和确认,保证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此外,扶贫区块链应用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扶贫项目与资金的智能匹配,同时对资金流向进行全程溯源, 保证扶贫资金不会被挪作他用,实现了对社会扶贫资金的帮扶效果监测与评估。
2016 年 7 月,蚂蚁金服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慈善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使得每一笔善款可被全程追踪,公益账户也就变得透明而可信任。截至2018 年 1 月 18 日,共有 2100 万支付宝用户向 831 个公益项目捐赠,捐赠金额 3.67 亿,捐赠人次 2.2 亿。
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可帮助贫困人口在平台上售卖产品。买家以向贫困人群买相应的产品的方式增加贫困人群收入,间接达到扶贫效果。区块链技术能够证明这些钱是到了贫困户手中。例如,媒购电商销售扶贫合作社所生产的“怒江乡味”系列木瓜醋,结合区块链技术优势完善品牌定位,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提升品牌的消费者认可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收入,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及怒江州地方政府指导支持下,协助带动当地百余贫困户,落实电商脱贫致富。 此外,区块链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公益事业效率。例如腾讯区块链落地“公益寻人链”,连接腾讯内外多个寻人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大公益平台的信息共享,大幅提升寻找走失儿童的协同效率。
(十三)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电子化的政府机关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对政府进行电子信息化改造,从而提高政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
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不断积累,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打通对于提升政务管理工作效率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电子政务实现数据共享存在着安全与效率的矛盾。
政务服务平台涉及大量人员、企业的敏感信息,且数据交互共享过程复杂,不仅易出现人为失误,还容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信息泄露或存在内部人员泄密等情况。出于安全原因考虑,数据共享在现实情况下往往难以推进。
区块链技术则为跨级别、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了安全可信任的环境。区块链允许政府部门对访问方和访问数据进行自主授权, 对数据调用行为进行记录、出现数据泄露事件时能够准确追责,大幅降低了电子政务数据共享的安全风险,提高执法效率。
例如,众享比特针对某省级财政厅下辖各地市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共享,针对财政系统应用多,数据交互易出错,传统数据总线成本高,运维压力大等情况,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总线平台,在各下辖地市建设区块链节点组成联盟链体系,各类型应用通过区块链网络完成结构化数据的资源共享;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区块链存储其特征值,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可靠,且传统总线系统传输成本更低。此外, 众享比特开发的株洲市政府区块链敏感数据审计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敏感数据的操作,形成强审计的业务日志,能够根据操作历史行为进行溯源。
再比如,政务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政府机构、经济数据、金融交
易等多个政务领域结合,开发了管理部门机构、智能合约和接口的多级权限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合约和智能法律使权限监控系统实现灵活定制,并且可自动跟踪访问权限的转移,从而安全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政务链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展开区块链政务合作,用于处理政务区块链中不同生态系统的协同流程,实现科学决策、高效指挥,有效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水平,同时推动政务服务的多部门资源共享,缩短流转办事时间,提高业务审批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
以上为白皮书部分场景应用功能。本白皮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本文引用。
如需获取《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pdf》原稿,请点击链接获取。
网友评论
以太坊智能合约以及Dapp应用开发线下实战训练营
详情链接:
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744706952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