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归因与解释:人们为什么做他们所做的事情?为了找到答案,人们会进行因果归因,这些人总是表现得自私或慷慨,还是情境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2.根据归因理论,有两种因果解释:
一种解释与人的典型人格有关,是一种性格归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取决于Ta的内在原因,比如个性特征或动机。
另一种解释则与当事人所处的情况有关,即情境归因。
3.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类在描述和解释人们为什么做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倾向于高估个性因素或者与情境环境有关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
4.我们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认识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归因可能并不总是正确的。
通过引导我们考虑情境因素,它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可能陷入了导致我们行为不端的情境之中。
5.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养成了解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习惯模式——解释风格,它影响了人们的控制感和幸福感。
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幸的事件归为外在的、情境性的以及他们能控制的原因。
6.这些归因导致了充分的叙述,为我们未来的成功或失败奠定基础。这个机制创造了一种自证预言,它在我们对自身行为做最初归因时便发挥作用,然后以某种方式确认它(消极或积极的)。
7.自证预言也适用于我们对他人的归因:我们认为他们是愚蠢/聪明的,所以我们把他们当作愚蠢/聪明的,然后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实现我们的预言:他们是愚蠢/聪明的。
8.社会认知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切判断都是相对的。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认识和思考取决于它的社会背景。
9.对比效应:在人们看来,好坏的变化不过是与类似的东西对比所形成的。
10.我们对自己的重要判断也会受到对比效应的影响。
关于我们自己的最有力的信息来源之一是社会比较,这是一种通过将我们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评估我们的能力、成就、态度和其他特征的过程。社会比较是导致缺憾和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
11.最幸福的人不是通过关注他人的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通过调整和参考自己的内在成功标准来评价自己。
12.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成长心态来避免与他人进行痛苦的比较。成长心态指的是,人们所持有的对人类成长能力的信念和对自我提升的承诺。
一行精华:
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高估个性因素或与情境环境有关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
最幸福的人不是通过关注他人的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通过调整和参考自己的内在成功标准来评价自己。
触动,反思,改变:
人们为了找到自己已发生或将发生行为的原因,总是习惯性进行归因与解释,主要目的是想保证自己的控制感,以避免影响自己的安全感。谁都不想莫名其妙的做出某些行为吧。
由于归因与解释的动机是完全主观的,所以大多数时候会与事实实际完全不相干,而且我们也不会试图去证实它们,反正只要自己心理舒服就行了。
于是我们的头脑与身体就会一直被自己的想法束缚住,这也是需要自我修炼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