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蜀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都请求单独给他一万兵,与诸葛亮分道进兵,在潼关会师,就像当年韩信向刘邦请兵一样。诸葛亮制止他,不许。魏延总是觉得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杨仪为人干练敏捷,诸葛亮每次出军,杨仪规划分部,筹度粮草,凡事不假思索,即刻处理妥当。军事上的调度,都由杨仪负责办理。魏延性情高傲,大家都让他三分,只有杨仪不把他当回事。魏延对此至为愤恨,两人势同水火。但诸葛亮深爱二人之才,不忍心有所偏废。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发生内斗,杨仪派马岱追斩魏延,之后夷灭魏延三族。
杨仪、魏延会生祸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知道,杨仪自己当然也知道。杨仪如果真是忠臣,他应该按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
《史记》上就有《廉颇蔺相如列传》,杨仪应该按蔺相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就躲着他,避免跟他冲突,在街上两人车队遭遇,蔺相如远远地就避到别的巷子里面去,避免双方手下人起冲突。蔺相如手下说丞相你怎么这么怕廉将军。蔺相如说如今国家就靠我和廉将军,如果我们不和,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这才有了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的故事。
那么杨仪是如何表现的呢?“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惟仪不假借延。”大家都让着魏延,只有杨仪不买他的账。也就是说,杨仪也是和魏延别苗头,他没有站在丞相的立场、国君的立场、国家的立场,想想自己该怎么办,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已。
为人臣者,心中有国有君,就要无我。要站在国君的立场看问题,而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
企业里也是一样,一个公司里,两个有本事的人,往往互相不服,既而不和,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去看问题,没有看到两人不和,就是公司团队不和,班子不团结,是对公司的伤害。
两个人怎样能团结呢?两个人是没法团结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另一个人,就要有一个人能忍让。谁在忍让,老板也是看得见的。
杨仪之器小也哉!要学蔺相如,莫学杨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