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处看来大地就像西班牙农民。像他一样赤裸,在太阳下舒展着它穿着麦草大衣的身体。像他一样沉默,没有鸟儿的鸣叫,没有流水和枝叶的嘈杂。像他一样朴 素,露水独自就使它肥沃。像他一样独立,没有沟渠,没有篱笆,没有障碍,平等镌刻在它的脸上。”
------------------------埃德加•基内 《我在西班牙的假期》,1857
我们所熟知的西班牙,离不开科尔多瓦的黑马和孤月,安达卢西亚的雪茄和素馨花,马德里贵妇的香扇绸衣,现在,《海上大教堂》带领我们将目光投向伊比利亚的大地,讲述另一个由火、石、海水组成的加泰罗尼亚中心。
像是一幅笔触粗砺而深刻的油画,这本《海上大教堂》被一种如同封面所示的阴郁所笼罩。这沉重由加泰罗尼亚农民的叹息和悲伤,犹太人的惊恐,小市民的惶惶所组成。《海上大教堂》是 Ildefonso Falcones的第一部小说,作家本人却是以律师为生,写作仅仅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敬意。在他的后记中,他讲述了自己构思和书写的历程。故事脱胎于佩德罗三世的《编年史》,中世纪的种种风俗都有可靠依据,而书中的各项重大事件也是与历史的真人真事有吻合之处。但作者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写的也是小说而非历史文献,其中的虚构可视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必须。也正因为它显著的故事性,西班牙的报纸将作者盛赞为西班牙本土新生的Dan Brown。
同样以教堂为标志物,本书无法不让人联想起前段时间火热的《圣殿春秋》(The Pillars of the Earth)。与Ken Follett着重描述工匠史的圣殿春秋不同,此书虽然名为“大教堂’,却不是纯粹的宗教小说。宗教是抹暗淡的底色,叠盖上错综复杂的地区与教权皇权交锋的刀光剑影。借本书的主人公亚诺Arnau身份的变化,(农奴之子—手工业会长养子—大力士--- 战士---货币贸易商—海洋领事—宗教法庭阶下囚),描绘中世纪皇权加强,教权让步妥协,而小手工业和贸易商在两者的挤压中艰难成长并最终影响社会阶层的一张动荡画卷。更妙的是,书封处有14世纪的巴塞罗那城图,对照该图再看小说,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作者还喜欢借人物之口,向读者分享中世纪各行业的秘密。作者在后记中说,亚诺的货币商生活是他杜撰的,而犹太人的遭遇有证可靠。本书设计了不少犹太人角色,也有了大量篇幅阐述犹太人在欧中的悲惨生活,以及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歧视攻击。1391年的反犹骚乱是第四章《命运的奴隶》的真实版。
当然此书并非尽善尽美,书中各个人物的刻画都比较单薄,是平面式或者是浮雕式的,让看惯了现代,后现代小说的读者不满足。这是一本有着古典趣味的史诗式的通俗小说,想从中体验现代小说种种纷呈的叙事技巧的读者注定要失望,但是钟情于前福楼拜风格的读者会喜爱这本书磅礴的气势和紧张的情节。
另外翻译也是过不去的一道坎。译者范先生虽然在纳瓦拉大学得到语言学硕士,目前也定居欧洲,但他是台湾人,翻译风格特殊。我屡屡在紧张的情节中要笑场,因为读他的译文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华小当家》的感觉,如P79页的拉巨石的场景,用小当家的语气去朗诵也读得通。
文中有好几个佩德罗国王,译者特意用佩德罗国王与残暴君主佩德罗区分指认,但还是容易混淆。尤其是在P197页前后的宫廷密谋戏份,读起来相当费眼神。
另外,贯穿全文的“大力士”这个翻译也很可疑。因为“大力士”是个光荣称号,自动带有某种褒义,从全文来看,结合他们的实际社会地位,直译为码头工人或者搬运工会不会更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