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一眼一眼地看。天上既没有蓝天也没有白云,也是一样灰蒙蒙的天空,太阳依稀照着,却看不见太阳的身影。都说明天要下雨,雨将从何而来。明明既没有风,傍晚也没有乌云密布。明天,明天在哪里。是在今天晚上就开始吗,那些没有聚集的云,那些纹丝不动的树,那些有的已经开满树的花,难道都要在今天晚上,开始迎接明天的小雨到中雨。
真不知道雨将怎么个来临,这阳光不知道撒在哪里的日子,可能大小雨也正在路上。看不见的不等于不存在,只要时间允许,一切都将被看见。更别说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一场小雨一场暴雨都有可能。夜长梦多,一个夜晚8个小时,在这8个小时里,完全可以风云变幻,明天的天气都是由今天晚上决定的。而今夜,大多数人都正常睡眠。
天的事情天做主,人的事情人长流。既然天上没有可以欣赏的美景,那就低头看脚下和身边那一汪清水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和人家。置身于徽派建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走也走不完。怎么就可能在雪白的墙上,再来上一段那么小房檐,房檐上黑黛色的瓦,小巧而精致,那些线条细密的图案,勾勒出玲珑的美,就算走水渠的通道,也是线条柔和,软绵至极。
那小小的房檐下,再开一扇小窗。中式窗格,巧夺天工,和房檐错落有致。然后再错开一点,依然是房檐和小窗。整面墙就是在这样不同布局当中,尽显苏式建筑之精华。
精致,安静,私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复杂而单纯的线条,狂放而柔和的和而不同。每一处转角都可能遇见不一样的美丽,每一处驻足窗前的观望,都有不一样的景致。
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人类心灵的家园。当人类的灵魂无处安放的时候,建筑既是避难所,又是温柔的港湾。在盛放身体的同时,也裸露地展示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没有几个人能在这样的建筑跟前挪动脚步,人们总是想坐下来,什么也不想。沉浸式体验未必就是复杂过程,有时候是清空,清空陈旧的家园,在新的私密空间,重新开始遇见。
泰伯、阖闾、伍子胥。周朝、吴国、阖闾大城。原本几千年的过往,如今冷冷清清地盛开在墙上。偶尔来一两个参观浏览者,也因着设计的不满意,通篇的玻璃,以及那玻璃墙上看不清的文字,如果泰伯还在,如果伍子胥仍然可以建大城和城堡城墙,他们一定不喜欢用玻璃来呈现那些成果。可惜了那2500多年的历史,可惜了木质结构的中式建筑,一幢又一幢,一层又一层。
一个好的设计能创造历史,也能毁掉历史,即便有几千年,就算是鼻祖,又能奈何。
苏州博物馆本馆,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集成了苏州园林精髓之美,让人看过等于没看过。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在几年前来过一次,走一路拍一路。现代人基本都是这样,拍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记忆。只有当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才是考验这个地方当时是否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再一次看到博物馆大门的时候,好几年前的记忆被调动起来。是的,大门的特色,根本就不会在其他地方看见过,也就只能在这里,在贝聿铭的设计里,看过就不会忘记。虽然不会时常想起,当再次看见的时候,熟悉是唯一的感觉。而在这陌生的人世间,连自己都不认识,却记得一家博物馆的门面。这就是特别,别具一格。
层次,曲径通幽,独处,每一样都不会少。
里面的周思聪,卢沉的画展,感性与理性交织,一个为艺术殉情,一个为艺术苦修。终究是各执一端,又融为一体,难分难舍。
这就像旅途给予人心底最简单的感受:灿烂至极,归于平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