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作者: 践行致知 | 来源:发表于2021-08-21 23:03 被阅读0次

    巴菲特说,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要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听着简单,但事实上做起来很难。

    要做到特立独行,需要极其强大的自我、极其另类的性格。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就是:人很容易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之间徘徊。

    什么是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也可称之为“过度乐观”。

    心理学里有一个术语叫悲观现实主义,悲观的人看这个世界往往更为准确。但人生需要乐观,尽管这种乐观不可避免地带有自我欺骗的性质。

    人生是有限次的重复博弈。要是我们从人生的最后一次博弈开始求均衡解,那最后一次博弈的均衡解就是game over——我们都会死。

    从后往前推,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现在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要是这么理性,这么清醒,我们就没法活,所以人一定要乐观,但这种乐观可能是过度乐观。

    最直接的表现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水平是在平均值以上。

    比如问一个司机,你的车技如何?90%的司机都会认为自己的车技高于平均水平。

    此外,认知模式中还有一种缺陷,叫“后见之明”,这种“后见之明”也会导致我们过度自信。“后见之明”是说,事后来看,我们会高估自己在事前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是由于我们害怕“认知失调”。如果我们的观念和现实世界出现矛盾,我们会觉得非常痛苦。于是,我们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反而会强化自己原来的认知。

    过度的乐观会使得我们在决策时低估风险,盲目冲动。

    那什么是过度悲观?

    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倾向,会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是行为经济学的先驱,也是一位心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简单举例来说,就是“失去一百块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一百块钱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试想一下:

    你去做手术,大夫告诉你,这个手术有90%的成功概率,你愿意做吗?很可能会很高兴地同意了。但大夫要是告诉你,这个手术有10%的概率会失败,你会怎么办?恐怕就要考虑一下了。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90%的成功概率和10%的失败概率,是同样的意思,但为什么你却会有不同的反应?是你内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此外还有一个“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自己认为有所有权的那些东西的价值。塞勒教授发现,哪怕是一件东西刚刚到我们手上,而且并不真的给了我们,我们也会认为它是我们的,也不愿意放手。这种过度悲观会让我们不敢尝试,害怕失败。

    而且,人的行为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传染的:

    如果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都变得过度乐观,而在另外的时间都变得过度悲观。于是经济就会有时候过热,有时候过冷,这就是经济波动的起源。

    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以下经济学家何帆教授的建议:

    第一,你不能逆着群体的行动方向。如果所有的人都要挤进电影院,你非要挤出去,那你很可能会被人群踩伤的。如果你不得不待在人群中,最佳的策略是随波逐流。

    第二,不要总是待在人群中。如果你喜欢热闹,总是喜欢挤在人群中,一定要留个心眼,因为群体的行为会出现无法预测的突然变化。由于你很难改变群体的行为,假如真的是人群出现了恐慌,那你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三,最好的策略是: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联系。这样,你既能避免和人群分离之后带来的各种麻烦,又不必被卷入洪流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个观潮儿,比做个弄潮儿更为安全。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vq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