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每次翻开自己的教案本准备备教案时,我都会想这个问题。每当我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都是我应该“怎么教”的方法问题。
王荣生教授说:“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
王荣生教授给出了“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
顺着王教授的文字,我读到了把握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读到这样的教学理论,于我而言,是颠覆性地认知改变。“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王教授说,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碰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
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教了什么。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我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似乎我也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可是,当我再读王教授的文字,回忆自己的课堂,回忆自己的备课,我对照标准——“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我是找不到、对不上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两天的一道阅读题,有关于《冀中的地道战》一课的内容,完成表格内容。表格的第一栏是地道的具体特点,第二栏是其体现的地方。第二栏写着:街道下面、上面种庄稼,让学生完成第一栏地道的特点,大部分同学不会完成“地方隐蔽”的特点的填写。
这种情况,是老师的问题,课堂上没有讲过或没有提及。我翻开教参仔细阅读,教师用书里明确写到“第三自然段是对地道战作用的总体介绍,概括写出地道的构造和作用。交流第四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了解地道的构造之奇……”
反思自己的教学,才发现,有时候我简直是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我对所教内容没有自觉的意识。花了同样的授课时间,可是相对应的语文教学内容教了什么呢?或者说,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了吗?显然是没有的。
这让我想起最近听过的语文老师的赛课,有一部分老师也同样犯了“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是部分语文课的真实写照。教师和学生频繁对话,教师上课上到陶醉自我,学生呢,跟上教师的步伐,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观看课件中的视频,一会儿又玩游戏。坐下观课的我们,到下课都没有看到那一节课语文元素的落实,如写作方法的总结。甚至是,一节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的主旋律都不明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是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知易行难。我们需要用心对课进行质的评价,备课、上课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