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西宁,艳阳下柳树吐絮,纷飞如雪。清凉如斯,使得夏都西宁美名远扬。
青海省版图如玉兔,青海湖恰似玉兔水汪汪的眼睛,使得这种意象更趋活灵活现,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西宁城,据湟河谷地以通内陆,扼青藏要塞以成咽喉,北倚绵绵祁连,南望魏巍横断,西拥柴达木,东接古丝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里,海拔只有2200多米的西宁盆地,更加成为了人们迁居于此的理由。这一切有利条件使得西宁能够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逐渐成长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现代城市综合实力评判体系中,西宁的确是个成绩并不优秀的小城,但作为对立面,这里也有许多其它城市无法企及的“大”——汉、藏、回、土家、撒拉等多民族大融合,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源远流长;柴达木“聚宝盆”储备大量资源,循环经济正在这片沃土上不断链接;牛羊成群的大牧场,不仅成就了舌尖上的西宁,也让包括“中华水塔”在内的三江源区域的环境得以涵养······
尽管西宁坐拥着青藏高原上最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但是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限制。坐望高山草原的凝重山色,聆听古老城市的峥嵘岁月,品味口感醇厚的青稞美酒,不同时代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高原城市留下了别样的咏叹。王洛宾曾在这里将草原情歌改编为《在那遥远的地方》,张思宪、高适、昌耀、左宗棠等都在此留有佳作,还有在德令哈呼唤姐姐的海子,他们用文字为这里树立了一座通天塔。
我们不要过多的去追溯他的历史,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浸透在此刻你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中。在这里,亘古之山,也已白头,泛泛清溪,毫无倦意,这也更加显现出人的渺小。处在汉文化圈边缘的西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也先后成为汉、羌、鲜卑、藏、蒙古、回等各族竞逐之地,这让它的成长既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瑰丽,又有战火烽烟掩映下的残酷杀戮——且看虎台遗址见证着南凉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与鼎盛;马步芳公馆讲述着西北回族军阀权倾一时的历史,而战争的场景,我们尽可通过王昌龄的诗去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当然,这里也不乏放马青山笔走天涯的诗意——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西宁人豪爽、善饮,据说这里白酒消费为全国之冠(未经考证)。这里有我到过之处最具魅力的饮酒氛围,酒酣之时,西宁人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花儿”,跳起锅庄,歌舞一曲酒一杯,当你身处大山之脚、草原之上,亦或是清溪岸边,当你身处民歌的海洋,当你身处锅庄的浪潮,让人顿觉一醉之下,别无他求。
西宁当前所重点打造的光伏光热、新材料、锂电产业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已初见规模。行销海内外的西宁高原生物医药制品以及高原特产更是成为西宁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而以西宁八景为代表的旅游业也在蒸蒸日上,西宁人的豪爽与笑脸,也与独具特色的美食一道,喜迎八方来客。
这座不图虚大,但求小精的城市,正如一个内外兼修的谦谦君子,在唐蕃古道旁迎风而立,唱起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神情专注,情感炙烈。
今天的你,无论是游走在莫家街品尝美食,还是在麒麟湾尽享绿荫;无论是在塔尔寺转动经筒,抑或是在浦宁明珠凝目远望,都能感知到今天的西宁早已摆脱了昔日边塞的萧条破败,奔向新的彼岸。
过往踏遍丝路故地和唐蕃古道的商队足迹,将会以列车轨道的形式,再一次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的热潮中,西宁将带着青海,迎来它的新纪元!
城记:西宁 城记:西宁 城记:西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