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车
到达上海是晚上十点半。
走出机场,一股强烈的气流从前方迎面袭来,潮湿而阴冷,让人有些瑟瑟发抖。
看吧,我就说穿这么少是不行的。
我一边大步向前走,一边小声埋怨着佳佳,而他只顾低头查找路线。
还没找到吗?
我们滴滴吧?
我们先去排队等着吧?
冻死了!
怎么还没查到?!
……
我本应该主动想办法。
但条件反射下我不停地发着牢骚,毫不在乎面对涌满人流的停车场,一遍一遍打不到打车摸不清头绪的他的感受,将解决困难完全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事情。
但他显然并没有烦躁和不开心。
大概半个小时后。
“终于约到了,但是要等十五分钟。”
说完,佳佳小心地看了我一眼。
天哪,还要等十五分钟,要是你早一点叫车,这会我们不早就到了!
眼看着身边的人一点点减少,眼看着来一辆车不是我们的,再来一辆,还不是我们的,直到车子排满整条道,挨个望去,一个也没有我们的,瞬间心灰意冷……
查到上海平均温度十度,我们只穿了卫衣和外套,这会早冻得僵僵的了。
怎么还不来?
你再打打电话!
你看人家都走了,就剩我们两个了,你怎么弄得?!
……
我试图平复自己烦躁不安的情绪,脑海里一个劲寻找对魔都的期待,想象着大厅外上海的样子,第二天要去的几个地方:设计展、田子坊,各种小吃、书店、画展……
想象很美好,但没过一分钟,回到现实,便又陷入焦灼。
你看看,刚才那么多人现在都走完了,我们的车到底靠不靠谱!
以前,并没有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啊!
一直以为自己不仅不自私,还是讨好型人格,时时处处为他人考虑,以他人的想法、情绪为主导,将真实的自己隐藏。
但这会回过头看看,完全不是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情绪占了主导,自动屏蔽掉身边人的感受,还不自知的认为是对方做的不到位。
将自己完全托付给另一个人照顾,麻烦由人解决,谁有这个义务呢?
关心照顾不是相互的吗,你自己又做了什么呢?
【二】设计上海
第二天早上出门,风依然很大,天空阴沉着脸。
道路两旁满树花开,红的、白的玉兰无比干净、素洁,在风里,像一只只孤傲的鸽子。
看到这,我们的心情也仿佛放飞了起来。
乘公交去往目的地,被窗外新鲜的一切吸引。
幸亏我们坐的是公交啊!
是吧,打车,坐地铁,哪有这种享受啊!
我们相视一笑,昨天的烦躁、不满早已烟消云散。
上海的建筑紧凑,却不让人觉得局促,这是因为很有设计感,几乎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有的即使破旧,也仿佛带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另外,绿化也好,到处是新鲜的旺盛枝叶,以及不知名的小野花从墙缝里钻出来。

到达展览中心,我们惊呆了!怎么那么多人?他们说堪比世博会。
转来转去好几圈,也没找到入口在哪。
要不我们明天再来?佳佳跟我商量。
明天人也不一定少啊!乖乖排队吧。
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队伍的尾巴,排了整整两个小时,才终于进入会场。
接下来就是眼花缭乱、脑洞大开的各类设计大作了。





强烈的视觉冲击、别出心裁的精彩创意、对大自然的巧妙借力、对空间的极致挖掘,让人大开眼界。




专业人士看门道,我也就凑个热闹,看看人家的品牌故事怎么写的、名称、文案怎么来的,以及各种家具、小品如何搭配。
学习人家的思维方式,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









展馆很大,脚步不停连转了三个小时,还是有没去到的地方。
由于一下子接收的信息量太大,慢慢的大脑便不再参与全过程,只靠眼睛看个皮毛。看不懂的就放弃,找视觉冲击力强的、显而易见的美过会眼瘾。
因此,很多设计理念都没有深入研究。
【三】上海小吃
出门溜达着找吃的,偶遇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不如去进这里看看。
我叫住佳佳。
那么多人排队,再找找看啊!
显然他没有停下的意思。
你看,那么多人排队,说不定很好吃啊!
佳佳折回来,我们开门,几乎插不进脚。
排队的人分了两拨,一个北向,一个东向,这是什么套路?
随意站了一队,点了葱油面、汤面、春卷、桂花青团。
仅有的几张桌子已经全满座,点完不知道该去哪。
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很多占座的都是在等餐的,只有找到座坐下,厨房才会帮你做。
那这样我们只能等待在一些未吃完的桌子旁。佳佳觉得这样看着人家吃饭,好像不太礼貌,但空间就那么小,我们只能对桌而立。
事实证明,我们多虑了。
吃饭的阿姨和奶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慢吞吞地吃着,将一碗寡水汤圆吃的津津有味。
才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汤圆,原来这才是店的招牌啊!
再看旁边的墙上,挂满了奖项,看来这是一家有年头的老店了,我们来对地方了。
旁边已经空出座位,我们就势坐下。
店小二拿走菜单,不到五分钟饭就基本上齐了,只剩下青团。
九块钱的面,满满一大碗,里边放了茶树菇和木耳,尝一口,鲜的很。
最好吃的是葱油面,佳佳吃了几口,迫不及待要给我尝尝。
细细的面盘在碗底,看起来就超有食欲。
轻轻一挑送入嘴中,浓郁的香瞬间溢满整个口腔。
嗯~你这个真好吃啊!
可惜啊,两筷子下去就没有了。
挑挑碗底的虾干,这真是吃过的最好吃的面了。
我也这样觉得。
显然佳佳还意犹未尽。
欸,我们的青团怎么还不好?
青团直接去窗口领就可以啊!店小二来了温馨提示。
原来另一拨长长的队伍是要打包带走的,青团就是打包好的,直接领就可以。
而排队的人们要购买的大多都是半成品。
半成品就在大厅制作,仔细观察等待者和制作者的表情,有条不紊、沉着冷静,丝毫不急不躁。
我们这才惊觉,你看上海人对食物的挑剔啊!
甘心情愿坐在这么狭小、逼仄、吵闹的空间里吃一碗清汤寡水的汤圆,甘心情愿排那么长时间的队买半成品回家制作。
要是我们爸妈,宁愿不吃,也不会耽误那么多功夫,费那么大劲啊!
而这才下午三点。

青团最后没有拿到,退了钱。
走出门,一位貌似老板的大爷说,青团每天都是限量的,明天记得早点来啊!
好的,我们愉快的答应着。
谁知道明天我们在哪呢,但是最起码现在我们已经吃的心满意足了。
【四】田子坊
田子坊隐藏在闹市中,去了之后才发现,与北京的王府井、武汉的户部巷、济南的芙蓉街没什么太大区别。
唯一区别的,就是建筑特色。
这是典型的上海弄堂,依然有很多居民在此居住,但几乎接触不到。






抬头望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意味,但千篇一律的店铺和雷同的商品,让人丝毫没有逛下去的欲望。
【五】莫干山路艺术街区
莫干山路50号,是上海的“798”。
到了上海,一直想找这样的艺术街区,终于在最后一天找到了。
据说这原本是一家纺织厂,现如今是全球各地艺术者的聚集地。

看来创作环境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地方,源源不断地灵感生根发芽。



画展、陶瓷艺术品展,我们只找看得懂的看,发现每进去一个房间,都像一个宝藏,一时间挖不净。




走在路上,随处一景都可被框在相机里,成为艺术范十足的影像。
而我们能够通向这,也只是源于我们对美的兴趣,对美的崇敬和向往。

最后,带着沉甸甸的心思离开上海。
我们想,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或许,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