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断有人说,我也想读书,可往往好长时间也读不完一本,导致自己在阅读上效能很低。
其实我想说,读书不是非得一本书读完,才能开始下一本。
读书也不必一次只读一本。
就我自己来说,我从来都是一次选好几本,成长类的、心理学类的、小说类的、经典类的……
状态好心境佳时可以读理论多的,能提升自己认知的、开拓自己思维的书籍。
静不下来时可以读经典,感觉差时可以读小说。
这和农业上常用的一种科学种田方法类似,叫作‘间作套种’法。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连续几季都种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
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的是同一类养分,长此以往,地力就会枯竭。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就是这样做的,他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
第一张桌子上摆着他正在翻译的译稿;第二张桌子上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桌子上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读书也不必非得焚香沐浴,正襟危坐,非得找个好时机才能开始。
你可以坐着读,站着读,倚靠着读,甚至可以躺着读。
怎么舒服怎么来,美好的事要有美好的体验。
读书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书,而是人的感受。
关注书,你会想着把一本书吃透榨干,关注人,你只需考虑这本书对你带来的什么收获。
一本书打开的书读不下去时,就不要读了。
中国的书籍浩如烟海,没有必要在不喜欢的书上浪费时间。
读不下去了就放弃,或许现在不适合你,等认知达到一定程度,背景知识发生改变时,你可能就又想读了。
这就如同给小学生看高中的书,即便书再好,你也不喜欢。
因为不是你的菜,至少现在不是你的菜。
我读书比较杂,什么都吃,当然也会有吃一段吃腻了的感觉,那就换换口味。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比如怎么选呢?
就我来说,有书友推荐的,比如李笑来老师的书,经书友推荐,我几乎读了他所有的书。
有书中推荐的,比如阅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我根据书中推荐的书名,往书架里放了不少书。
这有点像罗胖老师说的,书籍就像一张网,总能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
有自己从评分高的书籍中选的,比如《敦煌大历史》。
这些书,有的让你醍醐灌顶,有的让你眼前一亮,有的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有的或许读完没啥感觉,但却在你心里埋下了一棵小芽,再后来的日子里偶尔钻出地面。
每一本你读过的书都不会辜负你。
关于阅读的方法,我读了罗振宇老师的《阅读的方法》,格格的《榨书》,二志成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郝明义翻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到最后发现,再好的方法也是别人总结的,如果你不用,那就跟你无关。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能为你所用于你而言才是有用的。
就像我们经常听说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是他人的,你不去践行,再好的道理于你而言都是无用的。
不管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护持心头的那盏灯火,让爱读书的小火苗能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