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简单理解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个好的课程是站在学员的学习角度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如何站在学员的角度去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我用三点来拆解。
从表达逻辑到倾听逻辑
表达是每一位内训师必备修炼技能,是与学员沟通的一种手段,是建立存在感的重要手段。比如你表达的内容,希望学员接明白,甚至转化。
人人都需要表达的背后是人人都需要听众。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位老师的课程,并且是这个行业的大咖,讲的十分精彩,非常好,不过在整个课程中间我一共有三次提问与疑问,可是没有很好的回答我,甚至我问的问题和他所答的根本不相干。这样的课程上完下次你还会参加吗?
为什么?因为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很多内训师意味的讲,恨不得在有限时间把所有东西讲完。但是往往忽略了一点,学员不是拿着手机听音频课的,也希望有反馈。一个不懂得倾听的老师,算不上一个好的老师。

一个课程最怕就是用专家思维在台上不停的说。
从表达形式的维度上,我们没办法倾听,但是我们可以从内容的设计维度上,用倾听逻辑来设计你的课程内容框架。
学员也想表达,这就是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在表达时满足学员,你越了解学员的需求,就越能让学员满足,这不就是用户思维吗?所以时刻要思考学员想表达什么。
学员并不在意你表达什么,在意的是你如何帮他表达。
学员为什么需要你帮他表达?
1.产生愉悦感,人都是感情动物,需要去表达,需要把所学的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反馈;
2. 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把所学的内容有效表达;
3. 帮助学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有效的。
自我表达欲望很强的人很难帮助学员进行自我表达,倾听是表达的前提,老师要一定要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
从得到逻辑到给予逻辑
我在讲课时候,很多学员都问我,怎么样才能快速的开发一门课程?开发一门课程有什么要求?但是很少有学员问我:我开发这么课能带来什么价值?
其实回答后面这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多数人更关心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较少关注能给予对方什么。
我一直强调,要有目的地开发一门课程,每一个课程都有它的使命。讲销售技巧,目的是帮助卖出产品;讲企业文化,目的是帮助新人快速认知公司,讲时间管理,目的是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学员为什么要来上你的课?学员凭什么要帮你达成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你的课程能给学员带来什么价值,学员学习这个课程想的到什么,然后在再考虑你的课程设计。
所以你的课程出发点不是专家思维,而是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学员为什么要花时间来参加我的课程,我能给予他什么?
2.学员学习完以后能有什么收获,可以改变什么?
然后再这个基础上,设计你的课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相信价值守恒定律,我相信,只要给学员足够高的价值,最终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用户思维就是学会从给予中得到,好的课程亦是如此。
从自我逻辑到服务逻辑
很多内训师有一个思维误区:这么好的课程,学员听不听是他们的事,他们不学是他们的损失。
我一位朋友,他和我说的课程就是喜欢的自然喜欢我,不喜欢我的讲再多也没用,我只要抓住这些人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典型的自我逻辑,并没有站在服务逻辑。
用户思维的背后是产品思维,产品思维里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服务思维。比如你开家烤鱼店,你的鱼再新鲜,味道再美味,但服务很糟糕,你的生意也不可能红火。
同样地,你讲课,不是满足需求,学员就会喜欢,作为内训师你还要做好培训行政服务。这样各个部门的人才会愿意参加你的课程。

为什么服务如此重要?简单的说,一样东西在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时候,当供大于求时候,同质化严重,谁的服务好,谁就会胜出,海底捞就是这样做大的。
内容在这个时代并不是稀缺品,因此,内训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内容品质做好,是课程的根基;还要服务好各个部门,让他们来参加培训并且有愉悦感。
内训师的服务逻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1.培训室的环境上感到温馨、贴切;
2.做好培训调研工作,真正满足部门的需求;
3.讲课站在学员角度,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
4.培训后做好反馈工作,以便优化下次培训
总之,在信息爆炸时代,企业员工有更多的选择,内训师给自己的定位首先应该是“内容服务者”,要在创造优质内容的同时,打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内训师的课程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内容交付给学员,但是你要始终记住一条:学员不是必须参加你的课程,讲课不是自嗨,要站在用户思维思维。
内训师一定要注重以下转变:从表达逻辑到倾听逻辑;从得到逻辑到给予逻辑;从自我逻辑到服务逻辑;从而确保目的达成到追求令人愉快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