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区块链来说是内容平台爆发的一年,众多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币乎、币问、知币、向北、Primas、币车、支点,还有即将发布的币嗨以及8月份要发布的“赞我”。4月初,误打误撞进入区块链,刚好从切入内容平台“币乎”开始。彼时我也在参加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的“樊北写作营”,于是萌生了在区块链内容平台试试身手的想法。
最初,只是想将“币乎”做为个人学习区块链的一个记录平台,慢慢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了。从4月底开始还坚持定时日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因为懒而放弃,变成了不定期更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文章看的人越来越少了。用心写作的文字,点赞的人聊聊无几,甚至比一些水文差很多。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
不过,凡事做的不好,有外部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内在的原因。所谓: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好好地从自身找原因。写好文章是道,怎样传播文章是术,道为体,术为用。文章写的不好,肯定是原因之一,另当别论,这里暂且分析下“术”的东西。
我在币乎上写作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
(1)定位出现了差错;
(2)确定性出了问题。
首先,自己的创作没有明确的定位——既没有选好受众,也没有针对受众提出解决方案(产品/系列文章)。比如在币乎,有人用漫画来图形化区块链的概念;有人专门分析各种新项目,都是针对特定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反观自己,一直在各种类型之间摇摆不定:有时候是投资相关;有时候是认知相关;有时候是小白知识;有时候又是项目分析。
其次,没有给受众明确的一个暗示,让他在某个时候或者某件事情上可以想起你的文章。比如在币乎,有很多日更作者,以固定时间发文。日更并固定发文,就是一个简单的确定性。最初的时候,我也做过日更并固定发文,但只坚持了一个月左右便放弃了。结果便是关注的人少了,并且日益减少。毕竟,没有人有意愿或者精力去时时关注你的动态,除非你是名人影响力很大。
怀着疑惑之心,想起李叫兽是营销大师,对营销是有不同凡响的认知。于是,努力的在叫兽的公众号里面找到了答案。找到背后的方法论,才能指导前进的方向和加快成长的步伐。
李叫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一个洞见是:媒体要产品化。文章前半部分,我对币乎写作的反思,其实有部分这个观点的影子。
在搞清楚媒体产品化之前,先要定义好什么叫产品?产品就是能够持续性满足需求并且获取注意的东西。它可以拆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第一、创造一个需求;
第二、该需求能被持续性满足;
第三、能够持续性获取注意,让消费者想到你。
任何产品都是为满足某类用户需求而设计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定位”,首先需要圈定你的受众,然后为特定的他们设计好你的产品。对于自媒体而言,就是写满足特定需求的文章,服务好这批用户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者。除非你只是把公众号或者某个平台做为个人日记使用,不管你的公众号是专注于幼儿教育的,还是专注于心理学的,至少你需要做一个取舍。
如果用户居然将你的文章看完了,基本上可以判定他对你的产品是有需求的,要不然基本上末头就跑了。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创造连续性的满足,使得该用户得以留存并吸引更多的相似用户。要创造连续性的满足,还是要紧紧围绕着产品定位来做文章。
李叫兽举了一个早期康师傅公众号的例子,该公众号发送了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分别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 《羽凡老师早日康复》:满足了八卦需求;
+ 《爱情公寓番外篇报销来袭》:满足了追剧需求;
+ 《雾霾迟迟不走》:满足了环保需求;
+ 《康师傅执行长韦均贤:数字化时代下的营销思维》:满足了宣传需求;
+ 《康师傅用鲜活的水,灌溉了一群花朵》:满足了公益需求。
这种非连续性的需求满足,容易让关注的用户错乱,最后取消关注成为了大家明知的选择。
自媒体要做“连续剧”而不是“电影”。电视剧持续的满足了某种需求,才让人有追剧的冲动。而对某部电影的喜好,和对另一部电影的爱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自媒体要做到产品化,让用户能够持续性的想起,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如何获取持续性的注意力呢?这需要让用户能够形成某种“触发”机制 —— 一旦到某个时候或者情景就会想起你。例如:“怕上火就喝加多宝”的广告定位,让消费者潜意识认为,只要可能上火就要来一罐,比如吃火锅的时候。例如:早期罗辑思维公众号每天早上固定时间罗胖发布的60s 语音,也让人形成了某种触发机制。
你的公众号(币乎号),希望什么时候、什么场景被什么人想起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