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三个方法论,来源于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的公开分享。
最近,有一句话特别流行:“听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心理话,于我而言亦复如是。
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呢?很多时候,听到一个好的道理,常常会不自觉地点头,觉得好有道理,但是仅此而已,再也没有然后了。道理往往只在大脑里面停留一段时间而已,甚至可能仅仅停留在听到它的那个瞬间。很明显,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实践它,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也就是说,这些道理其实和我们并不曾发生过任何关联。我们以为懂了,然后就不停的点头:“嗯,嗯,嗯,好有道理呀”。像个不停啄米的小鸡,这就是所谓的“Chicken Head”。
你是“Chicken Head”吗?
长江商学院教授廖建文曾经说过: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Chicken Head”,总在不停的点头,像小鸡啄米似的。你以为他明白了,其实他的大脑里面,什么都没有记住。
“Chicken Head”,好像是为大多数人定做的一样。即使不是为了假装听懂而点头,大多数时候,我们也仅仅只是听见了而已。除了发出由衷的赞叹,除了惊呼原来是这样啊,并不会真正去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并将“每个事物背后必有其道理”的道理弄清楚。道理如果没有探究清楚,更没有被刻意的使用,道理就不是我们自己的道理,而只能永远是别人家的道理。
只要不停的练习就可以吗?
对于如何学好一个事物,人们往往会直观地认为,只要不停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好了。在“一万小时定律”流行之后,这样的思潮更有推波助澜之势。
“一万小时定律”是由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提出的,他认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似乎只要不断的练习,就可以获得最终的成功,成为高手。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打了一辈子的乒乓球也没有成为高手?为什么有些人爱打麻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平不但没有变好,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实际上,不断简单重复的练习,不但不会提高个人的能力,甚至更有可能会将一个人练“废”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的有规律的学习,将能力刻印在大脑中,从而让自己进化成为高手。
什么是“刻意练习”?
过去30年,心理学家系统地研究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世界级大师)的训练方法之后,发现无论是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还是医生、数学家都遵循一系列的普遍原则和方法。这一原则和方法被称之为“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万维钢老师在《万万没有想到》书里,举了几个没有使用刻意练习的方式去不停的练,最后却达到相反效果的例子,比如:“下底传中”把中国足球运动员练废了。
“下底传中”是现代足球比较常用的战术之一,主要是指:在进攻中,通过球员个人带球突破或者球员之间的整体配合把球推进到对方底线附近,然后传至对方球门前的一种战术。
战术本身不能说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一直就只会这一招就是大大的问题了。即使是程咬金,还有三板斧的绝招呢。更何况,中国队的“下底传中”一般更为简化:球员拿到球之后,就往左右两边分球,然后从边路一路突破到底线,从底线附近向球门中央区域长传将球吊给前锋。
"下底传中"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足球队几十年不变的战术,不管换了多少任主教练,最后好像都要“回归”到这一战术。2011年的时候,已经加入新加坡国籍的原上海申花青年队球员施佳懿在中新比赛前互怼的时候,曾经说过:
我觉得中国队的战术已经十年没变过了,就知道边路下底传中,中路跟进包抄。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队换了教练却不换打法呢,卡马乔来自西班牙,怎么也只会这一套战术啊?
在百度贴吧的“中国队吧”,直到2017年还有球迷发帖:
看了这么多年足球,不管谁当教练,中国队只会下底传中,不停的在边路快速下底,然后一脚把球传向中路,对方后卫把球,头球解围,不断重复着这个镜头。边路难道是中国足球的核心价值观?
刻意练习的三个方法论
《刻意练习》这本书提出了很多的方法论,李善友老师将其中最要的三个方法论提炼出来,分别是:
1. 创建模型;
2. 刻意练习;
3. 及时反馈;
方法论 一:创建模型是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论
《刻意练习》提到,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这个定义实在有些过于抽象,万维钢老师将它重新定义成一个更为通俗的词:“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套路可以是围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律师的案例,数学家的公式,科学家的定律,电影文学创作的桥段。
有一个叫tvtropes.org 网站,是一个专门研究影视剧桥段的神奇网站。桥段可以是一种叙事方式,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场景,当它与电影联系在一起时,一般是指比较经典或者流行的电影表现手法。说的通俗一点,桥段就是在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中,叙述故事的一些套路。
tvtropes.org 这个网站就总结了57种不同的追逐戏的桥段。举一个警匪片特别常见的桥段:警察总是在主角千辛万苦搞定了大反派、自己也快不行的时候才姗姗来迟,通常这个时候电影也行将结束。还有一个更俗的电视剧套路:通常女主角突然吐了,那一定是她怀孕了。
桥段对于影视剧本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桥段的研究和归纳使得剧本创作从依赖于作者的天分发挥变为可程序化的套路,从而使得工业化高速生成剧本提供了可能。
又比如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中对英雄模型的凝练,对好莱坞的神话电影影响巨大。很多电影都可以套入《千面英雄》的模型里面,比如:《阿凡达》。这本书通过对大量东、西方神话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个英雄的模型,并将所有的英雄之旅概括为三大部分共十七个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归来——英雄之旅的终点是为了归来,英雄最大的收获是成为了自己,获得了生活的自由。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现或者创建你所在领域背后的模型。重复的工作经验,绝对不可能带给大家任何实质的进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致力于找到自己所在行业背后的模式或者说方法论,然后按照这个方法论去工作和提高自我。
方法论 二:刻意练习练的是背后的专业套路
刻意练习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去做、去练就可以的。所有的专业人士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或者说是专项训练。
《万万没想到》中提到“美国高水平橄榄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对内比赛,其他时间都是针对特殊技术动作的基础训练”。《刻意训练》中提及”研究表明,棋手用来记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对手对弈所花的时间,是棋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
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刻意练习的是所在专业背后的套路,按照模型练习并不断挑战舒适区,从而将技能内化到自己的大脑中去。研究人员认为,大脑具有适应能力,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如果有持续的外界刺激,大脑可以建立新的神经连接,新的神经元也可以生长。从而将其所对应的新技能内化到大脑里面。
实际上很多天才所拥有的技能,普通人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也是可以做的到的。比如说莫扎特所拥有的完美音高,一向被认为是天才才能拥有,但是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完美音高是可以通过训练而为普通人所掌握的。
人们通常会认为,像作家这样的职业,有赖于个人的创造性,是没法进行培养的。中国作家也往往对写作班训练非常不屑,他们认为这样会将作者本人的灵性磨灭。实际上在美国,专门的写作课非常多,内容也很成熟。对于没有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和训练的作者,往往容易写到一半的时候,写不下去了,非常痛苦。
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主任舒尔茨教授给复旦大学学生讲创意写作课的时候,第一堂课教学生怎样听世界。让学生描述刚才听到的一种声音,然后不断追问那个声音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质感,给人什么联想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的专项训练,是写作背后的套路。
只有刻意的练习,才可以将套路模式化,从而真正掌握套路并应用套路来解决问题。
方法论 三:及时反馈让好的技能内化到大脑中
为什么排名世界第一的单人比赛运动员们也需要教练,比如:顶级的羽毛球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围棋运动员等。
中国围棋总教练俞斌,从2000年以后再没获得过世界围棋大赛的冠军,但他却从2009年起接替马晓春成为中国围棋的总教练将近十年,领衔一众的世界冠军征战全球,并获得非常好的成绩。
教练的第一作用是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反馈。比如说,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个动作需要改进,哪个模式有问题,需要怎样改进等的。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
前文提到过,技能是“长“在大脑之中的,也就是所谓的内化。就是他已经变成了你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你无需调动大脑做出反馈,就能够即时判断决策的事情。
乒乓球在初学者练习的时候,有一个方法论:有意识转腰、无意识引拍、下意识击球。 下意识击球就是要建立动作记忆和肌肉记忆,也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了牢固的动作记忆和肌肉记忆,在击球的瞬间你可以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已有的动作记忆击球。
既然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那么错误的练习将使错误的模式长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个危害是极大。所以,在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需要有人给予及时的反馈,帮我们纠正错误的动作,强化正确的动作。进而,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领域进行学习和突破的时候,找一个专业的私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获得及时反馈。比如给别人讲述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从准备讲述资料开始整理自己的知识,并从对方那里获取反馈,然后继续改进自己的知识模型,再给别的其他人继续讲述。这一个过程可以进行多次,直到该部分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刻意练习还有几个其他的注意事项:
第一,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第二,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
但最重要的刻意练习方法论,还是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创建模型、刻意练习和及时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