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曾说过一句话: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人都被这句话击中了,简直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啊!
那些年报过的课、翻过的书,就如同沙滩上的字一样,都随着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呢?
我和很多小伙伴一样,买过不少付费课程,也看过很多书,每年各种阅读,学的时候感觉很有道理,可是学完会后,就没有然后了。
回头反思: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行动,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离。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动就不是真知,真正的知道其实就已经做到。
在《认识觉醒》一书中作者周岭老师提到为什么我们总是知而不行,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千万不要自责,因为“避难趋易”是人类的天性,这种选择取向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所以凡是能简单得到的,人就不会选难的;
有短的反馈回路,人自然不会选择长的——这就是大脑做选择时的默认逻辑。
在缺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察觉这一点。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我谈谈自己的改变: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了100多本书,但是改变甚微。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阅读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面,不然很难有改变。
周岭老师说: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目前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做导图,梳理文章重点、归纳总结、输出一篇书评,最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列一条行动清单,并且马上就要去做,执行“72小时定律”,也就是三天之内必须要去执行,否则过了72小时后你就再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比如我看完《小狗钱钱》后,开始每天写成功日记、列梦想清单,养成储蓄和记账的习惯,慢慢培养会下金蛋的“鹅”,一点点把她养肥,尽量不去杀她。
比如看完《了凡四训》这本书之后,就列了行动清单为“日行一善,极致利他”,记录自己做的每一件好事,渐渐明白了助人真的可以让自己也快乐这个道理;
比如看完《人生效率手册》后,我就立马买来效率手册笔记本,加入萌姐的训练营;
比如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跟别人相处时,我会注意他们的内心需求,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区别,注意有效沟通,这本书让我避免了很多与他人不必要的争吵……
总结一下,目前坚持好的一些习惯:
①每天阅读1小时,已经10年
②坚持跑步2年,每天2公里+
③坚持日更简书,已经58W字
④坚持早起累计132天
⑤每天进行时间轴记录,连续8年
⑥坚持每天读经,已经270天
⑦坚持每日一善,已经两年
我并不是执行力强,我只是喜欢并热爱这些事,并坚信它们能给我带来价值。
比如阅读、写作、跑步、复盘反思等等,这些事我都赋予了他们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事值得坚持一辈子,做的时间越长,越有价值。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我特别喜欢作者最后结尾的话:
即使我们普通人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借此激励自己,也与朋友们共勉!
![](https://img.haomeiwen.com/i4538125/4cd9bc041a39ef0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