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仲之仁(四)

管仲之仁(四)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9-01 09:31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4-17-2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白话】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大概就披散着头发、穿着左边开口的夷狄之服了吧。难道要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沟道里自缢,死了也没人知道啊。

【思考之三】管仲相桓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顾炎武《日知录》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就是政权的更迭,如,汉朝被曹魏所取代,隋朝被李唐取代,唐朝被赵宋取代,这都是上层精英博奕的结果,和底层老百姓关系不大。上层腥风血雨,中下层都很少波及,郡守还当郡守,老百姓的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但是“亡天下”就不一样了。“亡天下”则是风俗的朽败、人性的丧失以及文明的沦亡。好比:五胡乱华,靖康之变,蒙元灭宋,满清覆明,这是亡天下。到底有多惨呢?“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五胡乱华时期,汉人北方人口从西晋时期的1800万,到五胡乱华后不到400万。有记录说“北中国十室九空,中州士女避难江左者十之六七”。刘聪刘曜屠长安、屠洛阳,石勒石虎屠邺城,这些杀人魔王就是所谓的“夷狄”。他们打仗不带干粮,走到哪抢到哪杀到哪,甚至把人做成肉干来吃,他们称汉人是两脚羊。还有蒙元灭宋,蒙古灭金和西夏后进行的大屠杀,秦岭淮河以北的北中国被蒙古杀掉了近80%的人,这是世界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其中最惨的四川,人口从1234年开战前的1400多万,到元朝初期人口竟然只剩下85万。蒙古曾计划要把汉人全部杀光,把中原变成牧场的。后来是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蒙古分裂,才使得忽必烈选择彻底做中国皇帝,这才启用汉人,让汉族逃过了灭族的悲惨遭遇。满清在屠杀上面,有过之无不及。但它最狠的一招就是“剃发易服”,内涵就是“被发左衽”,文化上进行阉割,彻底把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给消灭了。这是以夷变夏,就是所谓亡天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在此处做了假设,以突显管仲有大功于天下。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活下来,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华夏早被夷狄所征服,我们的民族早就发生这样的灾难了。所以管仲活下来确实是泽被后世。因此,管仲虽然私德有亏,但孔子对管仲的认可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为华夏民族生存发展建立了如此功绩的人,人们应该怀念他、敬重他,一直指责他该不该殉死显然是不合宜的。

明代李梦阳评价说:“夫以仲之功,而人受其赐于不穷,迄今江汉之上,慨最盛之遗事,而颂管仲之功不衰。吾方幸齐桓得一相而天下定焉,后世赖焉,又安得以其相为疑也哉?信乎管仲虽无仁人之德,而实有仁人之功。赐也,何可以过訾之也?”顾炎武《日知录》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裔之防,所繋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夫以君臣之分,犹不敌华裔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矣。”所以,管仲活下来,能辅佐齐桓公“尊周室、存华夏之大功”是造福于当时也造福于后世的。

孔子则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肯定管仲的仁者之功。上一章,孔子是从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智慧和平的方式达到匡正天下、称霸天下的目的。这一章,又从文化传承的方式进一步肯定管仲仁者之功。所以朱熹说:“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就是说:圣人不会去责备他死不死,但是会称赞他对于文化传承的功劳。

也就是说,一旦整个民族成为夷狄之道了,那仁义的招牌也都不见了,以后想要恢复这个仁义的招牌也不太可能,因为它已经没有了核心的仁义之道,整个文化的传承就断了。这就是《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为何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道理。

所以,管仲相桓公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要功绩,是为华夏文化的保留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思考之四】孔子为何又说“管仲之器小哉”呢

孔子虽然盛赞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同时又说“管仲之器小哉”(《八佾篇》第22章)。原因是儒家讲“内圣外王”,最重“德和礼”,管仲虽极具能力,但还不能体会真正的礼乐的内涵,不能真正运用礼乐的内涵来王天下。《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一章,孟子和公孙丑的对话正好说明了这个原因。就是说,以当时齐g.的条件,管仲仅仅做到了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辅佐齐桓公称霸,但他终究不能真的用德礼的内涵来安顿天下,这是非常可惜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路诸侯都想要称霸天下。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晋文就是指称霸之事。孟子就回答得非常不客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就说乎?”称霸之事我不知道,非要我讲,我就说说‘王道’吧!荀子也是一样,《荀子·仲尼第七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因为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孔门弟子哪怕是小孩子无论是在个人的私德,还是个人成就,大家都不愿意成为管仲,因为内圣外王、礼运大同是孔子的核心政治理念,在这一点上弟子都能深得其精髓。因此,管仲绝不是孔门弟子效仿的对象,孔门弟子也多少有点小看他。所以,子路、子贡都说管仲“非仁与”!

相关文章

  • 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2019-03-24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 337、信民(《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何谓人才?

    问:桓公杀公子纠,召乎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答: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今日重读此...

  • 论语中级读本(宪问第十四)(4)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4.16】——管仲践行了济世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十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 《论语别裁》168(宪问)|管鲍之交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 随记:管仲之仁

    说气量太小,不知节俭,不懂得礼仪。管仲真的是这样吗? 不要说九合诸侯了,就是以这样的面目出去做事,能谈拢九个人...

  • 随记:唱反调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shao4)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仲之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kz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