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关注了一个93年的小伙子的公众号。可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公众号,里面一篇接一篇的读书推荐,都是好书。文字细腻又真诚,对待写作的态度极其谨慎,谦虚,跟当前自媒体的跟风和鸡汤不在一个世界。他的公众号叫尹沽城。
他一个月看十几二十本书,每个月如此,看了十一年,他开心看书不开心看书迷茫看书奋斗看书,在浩如烟海的书籍经典中畅游,写出的文章风骨清新,如夏日扑面之荷花,自带香气,非常自足。他早晨四点起床写作,看书,写剧本,看电影,晚上九十点钟睡,一个多月写了一本书,并出版成册,成为简书签约作家。看书,在他眼里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跟他一对比,觉得自己low爆了。之前的那些年完全浪费了。去年七月接触好报,简书,才开始坚持写作,读书也是因为写作的需要,勉强为之。看书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读书,怎么选书,对读书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买过的书回来往角落一放就是好些时日。不知道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写哪种体裁的文章,甚为迷茫。第一个月开始坚持写每天500字,很痛苦,好像每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完成那500字,其他的事,再无精力去过问。一个月坚持下来,信心大增,多半都是流水账,看书也不过一些小散文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了更好的预期,于是文章便开始胡言乱语。支离破碎的一个观点,一个态度,一点认知,都成了我写作的素材,添砖加瓦后成了一两千字的文章。当时还甚为欢喜,写完后反复阅读,自恋得好像妙手偶得之了篇大作。以至于现在我都不敢去翻看以前的文章,怕尴尬。
越到了后来,越感觉写作已无从下笔,一说话就觉得装腔作势,扭捏作态,有无中生有的编排,又有哗众取宠的造作,不想去拾人牙慧,又缺乏足够的远见卓识和参透本质的一语中的,于是,写文章,便成了纠结。
再看看尹沽城是如何做到一个月十几本书连续十一年的。听起来好像看书已经成了和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的事。其实又何止这样,看完他的公众号推文就会发现,一个喜欢读书沉迷读书的青年,在文学的世界里大声呐喊:快去读那些经典吧!那里有你想要的一切答案。非常痛快!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读书变成了无比失意的事。书赠佳人,以书会友,与大师对话,让经典滋润你干枯的心灵。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些你困惑迷茫的世间烦扰,都能从书中找到解答。那些孤独伤痛的心灵,都能在书中找到同类。
伍绮诗在她的处女座小说《无声告白》中有一段描写: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她发现,似乎只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换来父母的快乐。因此,她利用暑假学习代数,穿上连衣裙参加初级舞蹈班,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周一、三、五都有课。整个夏天忙个不停。对父母永远都是“是的,是的,是的”。
妈妈在餐桌上摆了四个盘子,直到汉娜来到桌边,她才意识到少拿了一个。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宇宙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里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化。
……
……
看吧!我们从这个美籍华裔作家的笔下,依然看到了我们自己。
世界上的情感都是相通的,甚至,追溯到深处,我们对待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读书的世界,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
所以,去读书吧,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