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每天写1000字
一个阿富汗人的救赎-------《追风筝的人》

一个阿富汗人的救赎-------《追风筝的人》

作者: 威威小猪 | 来源:发表于2018-11-06 10:03 被阅读15次
一个阿富汗人的救赎-------《追风筝的人》

“好书总是与悲伤的故事有关。”这句话是索拉雅对阿米尔说的。

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展开,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让身处美国的阿米尔想起1975年的喀布尔,还有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喝过同样的乳汁,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玩捉迷藏,玩强盗与警察,在市场闲逛,折磨昆虫,用弹弓射领居家的独眼德国牧羊犬,在石榴树上刻上两人的名字,当然还有在寒冷的冬季追风筝,放风筝。

然而一切的平静与美好记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戛然而止,那或许是哈桑最后一次追风筝了。为了那次风筝比赛,他们存钱,买材料,做骨架,上胶水,等待着寒风凌冽,大雪纷飞的日子。那一次,他们获得的最后的胜利,阿米尔像英雄一样班师回朝,接受人们的祝福,父亲的欢呼也让他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时刻。他让哈桑去追回那只风筝,以便他带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战利品去赢得父亲的认可与关爱。只是,他无法想象,忠心的哈桑为了实现对他的诺言,为了帮他拿回那只象征胜利的风筝,默默地忍受了恶少们的凌辱。躲在巷口的阿米尔,因为害怕和懦弱选择了逃跑,认为这是为了赢回爸爸而付出的代价,毕竟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

最后,阿米尔带回来那只蓝色的风筝,赢得了爸爸的关爱,却背负了一个终此一生的谎言,那仿佛像一个咒语,致使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为了自己的安心,甚至栽赃赶走了他。这也让阿米尔明白了另外的事情: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他站在那里,袖手旁观,知道阿米尔背叛了自己,却又再次救了他,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我一直期待着小说会出现阿米尔与哈桑在多年之后重逢的情节,他们会在大街上相拥而泣,阿米尔会坦诚出多年来隐藏在心里,因为懦弱,悔恨,羞耻而一直没有说出口的道歉,哈桑会微笑着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少爷。”但结果却不如我意,塔利班为了抢夺那座豪华的房子,诬陷哈桑和他的妻子,并在大街上把他们射杀了。哈桑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阿米尔的兄弟,他本该有着与阿米尔一样的东西:尊贵的身份,无忧的生活,读书的权利……在流言传播比风筝的猛升急降更迅速的阿富汗,哈桑没有办法享受同等的待遇。也正因为这样,父亲每年都会精心地准备哈桑的生日礼物,日本的玩具车、毛皮牛仔帽、甚至请外科医生治疗哈桑的兔唇、在阿米尔说“是否考虑请新仆人”时勃然大怒、在哈桑和阿里准备离开时多次挽留,声泪俱下。这些举动更多是父亲出于对阿里和哈桑的愧疚与自己错误的救赎。

对比哈桑忠诚与付出,他所得到的这些关怀显得微不足道。无论是从不拒绝阿米尔的要求,哪怕是吃泥巴,为阿米尔所有的恶作剧买单,甚至独自忍受了被欺凌的屈辱,在阿米尔栽赃自己的时候没有道出实情。哈桑对于阿米尔的忠诚,早已超越了主仆之间的情谊,这是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的驱使。如果没有血缘的关系,阿米尔对哈桑的内疚不足以让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喀布尔解救哈桑唯一的儿子。哈桑作为一个哈扎拉人,他做的一切牺牲,不足以让阿米尔这个普什图人用实际行动来救赎自己的罪恶。

二十六年后,阿米尔拜见了他的老朋友拉辛汗,读到了哈桑给他写的信:“我梦到有朝一日,你会回到喀布尔,重访这片我们儿时的土地。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好朋友在等你”。这个老朋友现在不在了,但是那儿却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条终结轮回的路,带上一个小男孩,一个孤儿。

人类很多高贵的品质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救赎中坚定的。二十六年后,这个阿富汗人为自己当年的懦弱与背叛,从美国来到喀布尔,那个普什图人曾引以为傲的,被战争轰炸得面目全非的喀布尔,那个无数人群流落街头,塔利班分子对人们大规模欺凌、屠杀的喀布尔,在那里,他走上了自我救赎的路—--千辛万苦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给予关爱与保护,打开他的心门。

没有人知道灵魂最深处藏着的东西是什么,刻着对方名字的樱桃树?手心是血却仍在高高放着的风筝?还是多年以后我一定给你买彩色电视机的诺言?恐怕都不是。儿时犯下的错误,仿佛是恶毒的诅咒,使我们毕生被诘难束缚与拉扯。所有的自我救赎,在内心的不安,信仰的谴责中,必然会留下岁月的伤痕,所有人都在躲藏,却又无处逃离。就像阿米尔始终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巷,那个埋葬在往事里的秘密。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和索拉博在公园里追风筝,他听见自己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那句哈桑对他说过的话。尽管索拉博的一个微笑并没有让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但就像雪花融化之后,寒冷的冬季总会过去一样,这是个美好的开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而那些追风筝的人,岂只在追回善良与忠诚,宽容和正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忆城_217d:看到你说“希望结局是……”,我早就发现,所有“高贵”、“经典”、“大雅之堂”的艺术,小说《哈姆雷特》,油画《最后的晚餐》,电影《乱世佳人》,都是悲剧,大师们非常乐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压抑越添堵就越成功,似乎只要喜剧收尾,作品便低了好几档,变得恶俗。不怪他们,人是奇怪的生物,悲伤苦痛记得老久,一件痛苦压在心头,再多的快乐也会选择无视,二者远远不等价。明白这个道理后,不再追逐“把生活过成艺术”,要“逆着艺术好好活”。

本文标题:一个阿富汗人的救赎-------《追风筝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py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