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是一本描写李圣珍老师将一些被父母或学校称为“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差孩子”教育成“乖孩子”、“好孩子”的书。许多案例触目惊心,由于家长及教师对教育的无知,使得他们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不自知,值得每个家长阅读。推荐星级:5星。
01 触目惊心的案例
案例1:马月
马月活泼好动,在学校由于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受到老师的歧视和惩罚,被视为异类。同学们排斥他,只因为他郁郁寡欢,不合群。在学校他就是别人眼中的傻子,为了避免上学带来的精神折磨,小月被迫装疯,又被无知的父母送进了精神病院。
鉴于此,他拿起了刀片,将自己的双臂化得血肉模糊,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想到了离开这个使他痛苦的世界。幸运的是,他被送到了李圣珍老师的身旁,从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案例2:田田
田田,父母皆为高级知识分子,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到了小学二年级,孩子已经不能去上学了,被医生诊断为“强迫症”、“孤独症”。田田在上了一天幼儿园之后,就再也不想去上幼儿园了,家长以为孩子没有适应幼儿园,想着再上一段时间就好了,逼着孩子去上幼儿园,当孩子不愿意去时,父亲会强行将孩子拉起来穿好衣服,将他送进幼儿园。
到了小学,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父母为了让孩子跟上,布置了许多的作业,周六周末也是如此,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学习像接力赛一样辛苦。周而复始,每天如此。父母如此要强,对孩子又使用高压手段,最终导致孩子精神狂躁,经常大喊大叫,见到父母就会惊恐的抱着头。
父母看到曾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女儿变成这样,他们伤心欲绝,开始反省自己。
(后来从田田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得知上幼儿园时,由于吃饭慢,老师拧他的耳朵敲他的头,有一次小朋友都吃完了,田田还没有吃完,老师一边呵斥一边拿起勺子,将那半碗饭一口气全部塞进田田嘴里,导致孩子特别害怕,后来一说起上幼儿园,孩子就吓到直打哆嗦,但依然还是被家长拉着送进了幼儿园。)
02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教育问题呢?归其原因,可能源于如下几方面:
1、父母没有学习如何育儿
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生来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学习的,比如吃饭、用筷子、走路等,都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而我们却没有学习如何做家长,如何去教育孩子。
我们多数人莫名其妙地恋爱、莫名其妙地结婚、莫名其妙地做了父母,我们依然用我们获得教育去对待下一代。所谓的“问题少年”,本质上是来自于“问题父母”,再加上一堆“问题老师”,孩子就更加雪上加霜,这样的教育结果不出“问题少年”才是咄咄怪事。
2、父母秉承“权威式”教育
国内多数父母都是秉承“权威式”教育,因为家长思想受社会影响很大,而目前等级观念还比较流行。
孩子从出生,只受过母亲的爱,那是没有任何等级的,但是突然要把他放在一个等级结构中,他屈从父母和教师的权威,自然会感到不适应。尤其但他受到权威们对他进行侮辱的是会,自然会产生对抗的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甚至火上浇油,事情就可能越走越歪,弄得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美国,父母却不这样对待孩子。书中推荐序中有个例子:作者去哈佛大学访问,有次到一个教授家里去做客,在教授的客厅只有两只沙发,他3岁的女儿正在其中的一只沙发上玩耍。教授为了和作者说话方便,用商量的口气问女儿:“多莉,你能不能把座位让给我们的客人?”这件事情给了作者极大的冲击,我们父母对一个3岁的孩子很少能用这种商量的口气。
3、父母观念落后
记得一个网友说过: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人都和他说:“因为孩子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生的,是因为父母想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想要更牢固的夫妻关系,或者不承受社会的闲言碎语,才生孩子的,如果孩子不幸福,父母是有责任的。”
而我国许多父母会觉得:“父母给了你生命,你就一辈子报答不完。”在这种理念下,才不会考虑孩子心理怎么想,想着反正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要听我的,我要把我的人生经验教给你,按照我的经验来你就会幸福的。
可是,父母心中的幸福与孩子的幸福一样吗?这个问题父母却很少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