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终局是注定的,在必然的消失面前也必然是无助的,这些与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无关,也你我个体本身无关,这个是事实。
宇宙中的任何存在都遵循着轮回法则,不存在中孕育存在,存在终于不存在,并且即使存在也有正反,正反分离即存在,正反相遇即不存在,此为正反法则。这个无需什么理论再去论证,所谓的论证往往是在主观世界里尝试描述宇宙基本法则的细节。那么,轮回的底层驱动力是什么呢?后面会有我的主观世界里的描述说明。
“递弱代偿理论”之所以成为网红哲学理论,与网络传播本身有极大关系,极少有思考哲学问题的学者在面对极少思考哲学问题的大众尽量用通俗语言谈及哲学话题,逝去的哲人们自然没了互联网传播的机会,活着的研究哲学的人也没几个能借助互联网工具与大众沟通哲学问题,要么不懂大众传播,要么没人买单。在混沌大学这个互联网大众传播平台上,王东岳老师有了传播哲学思考的机会。
无法确切统计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听懂,或者真的在思考哲学问题,但至少反映了中国大众的哲学基础、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的现状。与其说信众被递弱代偿理论所征服,不如说在王东岳跨时空跨学科的大尺度认知体系背景映衬之下看到了自己认知边界和思维局限,而心生自我渺小感,这跟高大上宗教厅堂的场域效应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们在大尺度超视界实体或超认知边界话题面前都会被震撼,会本能的放大对方权威性和自我的服从性。
于是,人们在缺乏必备的认知基础和思辨能力情况下,很难质疑对方的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有效性,并且一旦进入对方的认知体系和自洽的逻辑里,并潜意识的接受了对方的假设,人的思维也就被理论黑洞捕获,无力逃脱。
递弱代偿理论说通俗点就是“越复杂的系统越脆弱,其存在的环境要求越高;越简单的系统越稳定,对环境要求越低”,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度”,比如不穿衣服的活体“人”(超级复杂系统)在室外能存在的环境温度跨度很小,最多从10度-45度;而电子(极简单系统)从绝对零度到亿万度都能存在。比如人类远古时代的石质工具能存在数十万年,存在度极高;而当今世界的移动互联网和AI工具都必须基于电力系统而存在,必须基于复杂的无尘环境系统和加工制造系统才可持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复杂的先进系统的崩溃,电力系统的崩溃也就是现代科技系统的崩溃。
“递弱代偿”本质价值是指导人类未来和演进过程,但任何理论都无法改变这一进程,因为无法撼动生物活动与进化的底层动力—基于生物能动性的对确定性的追求,这不同于非生物系统—追求稳定性。所有生物活动都是在追求“确定性”,即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为此向高级复杂系统进化,但由此带来的是“稳定性”的丧失;而非生物的所有运动都是在追求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简单系统能够接受各种不确定性。(有机物分子结构要远复杂于无机物分子结构。)所以,极端复杂系统的人类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生物演进的偶然,也是生物活动底层驱动力的必然。
并且人类在生物性进化中出现了关键跃迁,即思想和意义感。所以对人类而言,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答案不是最具价值的,因为从哪里来的回答改变不了当下,到哪里去的答案改变不了未来,因为结局也已经注定,只不过是什么时间、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的game over,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生命的过程更有意义感,让主观体验更好,这已成为人类文明活动的底层驱动力,与人类生物活动的底层驱动力在共同影响人类行为。所以,人类已进入生物进化与文明进化的双螺旋通道。一切人类活动的底层动力都是源自对确定性和意义感的追寻。
一切理论都是在从各种角度和维度描述这些运动:非生物存在的稳定性追寻运动;生物性的确定性追寻运动;人类特有的意义感追寻运动。
那么,递弱代偿理论在某个社会群体中逐渐流行起来,人们所关注的是这个理论本身吗?还是因为人们赋予了这个理论以意义感,即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焦虑时代背景下对确定性的追寻?
脱离了当下的存在,而谈起止是虚无的,也会失去“无用知识”仅有的价值。所以,王东岳老师的最大贡献不是提出“递弱代偿”理论,而是让哲学进入大众视野,推动一些人开始讨论和思考一些有趣的哲学层面的话题。虽然可能部分人谈论“递弱代偿”也仅仅是为了时髦,也可能存在一些类似“相信权健火疗实现人类医学突破”的理论信徒,但总归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留下些痕迹。
结论
-“递弱代偿”在混沌大学助推之下,在创业圈和新知识青年群体中渐成网红,底层动力难道不是源自人们对确定性和意义感的追寻吗?难道真的是这个理论本身吗?
-在理论里面,无法真正理解理论本身;在理论阴影下,更无法看到理论的阳光。退远些,再退远些,理论的全貌和真相才会逐渐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