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学里有一句话非常出名: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源于著名的电影学家克拉考尔,他写过一本书叫做《电影的本性》,在这本书中他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有一个著名的导演,拍了一个电影短片,时长也就十分钟左右。
拍的内容类似于一种城市风光片,城市的高楼大厦,酒吧,饮食男女,大概都是这些内容。
他把这片子,拿给没经过文明开化的非洲土著人看。
他想看看身上裹着草席的非洲土著人,看完后有什么效果。
结果土著人看完后,都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只鸡。
这个导演很困惑,在他印象中,自己的电影好像没有拍过一只鸡啊?
于是他回去一帧一帧的去拉着那个片子,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只鸡。
而这只鸡出现的时间,都是低于8画格。
低于8画格,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是每秒钟24画格的连续运动,如果一个事物出现的时间低于8画格,一般人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
而那些土著人却关注到了,这是为啥?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只鸡是他们最熟悉的。
他们只认识那只鸡,在电影里所有的高楼大厦,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那只鸡的背景。
在他们眼中,鸡才是主角。
于是在电影学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你是否看见一只鸡?
我们每个人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那只鸡。
而我们眼中的那只鸡,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阅历。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模样。
看同一个作品,这个人说这个作品想表达这个意思,那个人说,不,这个作品想表达的是这意思。
两个人不断地争论,这个争论的结果不重要。
关键你要看他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他得出了这结论,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都会产生争论。
其实争论的结果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两个人本身在认知上就存在差异。
那个认知差异才是导致争论的原因。
还有另一个故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在庭院里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个问题。
他说,可以,心里却想:看你会问什么奇怪的问题?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
他说,这还用问吗,四季,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他说,你搞错了,四季。
客人说,三季。
最后,两个人约定,如果是四季,我向你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你向我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这次我赢定了吧。
正巧,孔子从里面走出来。
学生很高兴地问老师: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子看了一下那个人说,一年有三季。
那个学生很疑惑却又不敢问,向那个人磕了三个头。
那人走后,他问老师,为什么说一年只有三季呢?
老师回答他,你没看到那个人一身绿色吗,分明就是田间的蚂蚱。
你跟这样的人争论,争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会有结果。
那为什么不顺着他说,赶紧将他打发走呢?
古人云,井蛙不可以语海者,夏虫不可以语冰者,曲士不可以语道者。
意思是,不要和井里的蛙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狭小,不要和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受限,不要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道理,是因为他的认知有限。
所以,不要和立场、三观、文化背景相差太多的人争论,不与傻X费口舌,更不与烂人论短长。
在现实生活,三季人太多了,既然我们都见过四季,为何要与三季人计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