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随笔|岩竹呓语(117)

生活随笔|岩竹呓语(117)

作者: 苏宛一线 | 来源:发表于2022-06-07 17:26 被阅读0次

    在闭目凝神的时候,我的心中拱起一道彩虹,一头连着色彩缤纷、五音和谐的现象世界,一头连着结构严整、自足开放的精神世界,心灵的律动像一辆轻快的车子,在彩虹桥上穿行,游走在两个世界。

    阳光洒满的现象世界,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五彩缤纷,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月光如水的精神世界,让我变得沉静如处子,像进入了神界一般,如梦如幻。……彩虹在收缩,两界在交融,很快就成为一体,呈现出一幅太极图。感谢造化的鬼斧神工,让我拥有了如此独特的享受。这种心境是那么美妙,如甘似饴!多想喊出“真美啊,请停一停!”

    我们目力所及的是一个现象世界,我们灵魂所及的则是精神世界。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应该能够融通这两个世界,使自己的心灵游刃有余地畅游期间。如果我们不能用心思考,任由两个世界隔一道鸿沟,那么我们看到的将只是一个纷乱的现象世界和无所皈依的精神世界,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变成一个沉迷于物欲的“活物”,或者是一个灵魂空虚的走卒!

    沟通现象界和精神界,是我们寻求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特殊使命,要想活得洒脱、超越,我们必需架起二者之间的桥梁。

     

        从人终究要走向消亡而言,这短短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来与不来世上走一遭,都是一样的;从人来世上走一遭,虽然自己终究要离开,但因为自己的努力,留下了功业、留下了后代,延续了历史而言,还是不虚此行的——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吧!对于我们来说,能够生而为人,能够精神饱满地活这一世,这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虽然在物质世界上非常渺小,但自然进化到有了人类,有了精神的存在,我们似乎寻找到一种价值,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和厚爱。尤其是,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承继了先人的功业,实际上我们就肩负了历史的重任,它要求我们不能虚度此生,于是,我们的努力和成就,就成为一种特别的价值。只要人类没有消亡,我们的承前继后就是有意义的,我们就有了存在的充实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引导我们开疆拓土、创造财富、建立神性,我们即使走向消亡之时,也会产生不可遏止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人和人类!

        爱情是神秘而魅惑的,具有神性的力量和梦幻的特性。而一旦从精神进入肉欲的泥潭,精神之爱的神圣就变成庸俗的物欲而逐渐使人厌倦。只有经历过一次次这种从天上到地上之后的人,才能理会到原来爱情与肉欲是有天壤之别的,只要区分这二者,一个人爱一次也就足够了。可是,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永远在天上而不下到地上呢?这是导致人难以成神的无奈。灵与肉合一是最高的理想,但一旦实现之时,也是走向形而下的开始;如果不回溯到神性并吸收营养,就会滑入世俗的泥潭。要想使灵肉合一成为一种常态,就必须克服人性的庸俗一面;但摆脱这一悖论状态,往往是人性力量难以企及的。

        人们现在的认知,是建立在人类千百万年思想进化基础上的,它是人们难得的“资本”,也是人们难以摆脱的藩篱。没有前人认知的积淀,现代人的认知也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赖前人认知的资本,没有我们自己认识上的突破,我们也只能在原有的池塘里打转转。如何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同时去突破前人设定的教条,是每一个想有所创新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没有着落是寂寞的开始。人活在世上,总是该有事情做的,无论是孩子的哭闹、青年的奋斗,还是老人的寻乐子,都是一种有着落的活动,它们让人有充实感。一旦兴趣全无、无所事事,人就变成了飞絮,觉得自己无比落寞,无处安妥自己的灵魂。所以,无论怎样,人必须要有事可做,哪怕是静思冥想也好。

        有时候,放手比把握更困难。人们往往过于在乎到手的东西,总是舍不得放下,及至成了负担,再想放下已经来不及了。学会适时放手,才能甩开包袝轻装前进,才能有新的收获和喜悦。而思想犹疑、没有定力的喜新厌旧则是另一种情况。

        现在的人越来越像一个物质实体,缺乏洞察、缺乏激情、缺乏灵性,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倒是自《诗经》以降的两千多年的先人们,他们才是一代代不乏洞察、不乏激情、不乏灵性的人性与神性合一的人。在这个脑满肠肥、唯物至上的市场社会,人变得越来越不像人,而是一个个两脚走路、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回到传统,找回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课题。我们的先人,见花心喜、睹物生情,把心灵的通感化为永志难忘的诗的语言,让人读诗见人,窥见那多情的灵性乃至神性。我们的现在,虽然占有了太多的物质,但这物质也占有了我们的灵魂,变成了一个个铁石心肠的活物。有的人像衣服展台,有的人像酒鬼架子;有的人面目枯槁,有的人毛光水光;有的人目光呆直,有的人心灵空虚。……我们呼唤人性的回归,我们期盼神性的重塑!我们不做硅化木,我们不要死硬的机器人!

        风靡一时的所谓“零极限”,其本质就是清空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灵处于无所沾染的状态。一方面清除外在物欲的沾染,一方面清除认识的沾染。你对外在人与物的认识,可能是一种错觉!事物的本来面貌也许不是你看到的样子,因为你看外在的角度和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切合那事物本身。你对外的评判所依据的观念与程序,可能会造成认识的错位,那也许只是你的一种妄念,而不是别人的实际认识与表现。清除你对外在事物和人的观想,让自己摆脱妄想的干扰,就能让自己心平如镜,心静如无!——这说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至于说得太玄,也是没有必要的。营造一个无挂无碍的心境才是根本。换言之,心灵健康平静才是身体健康和谐的根本所在。

        当代社会里,有太多太多以追求和满足于物质欲望为己任的人,以为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就是一切,使人失去了高贵的灵魂,把自己矮化为一般的、近乎只有本能的动物。也许是认识到了纯物欲的无聊无味和低格调,一些有钱人也纷纷以书画为媒介,开始附庸风雅起来,使自己像个文化人。这里面固然有真诚的文化追求者,但更有装逼的一群群,试图借此掩盖灵魂的空虚,给人以为富亦文的印象。

        物欲固不可少,因为它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一旦耽于物欲,乃至物欲横流,人就被异化了、矮化了,甚至退回到直立行走之前的时代。所以,物质欲望要有度,以满足存在和发展为基点,克服人类那种贪婪的占有欲和迷狂享乐心。否则,人将不人,近乎于鬼!而真正的精神追求者,对物质的欲望是十分有限的,无论是狂狷的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还是真诚的李叔同(弘一法师)、金岳霖、蔡元培,其物质生活均十分有限,且毫不在乎,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就行。但他们对精神的追求,却是无止境的,近乎走向圣人的境界(虽然因迥异的个性而更显人性)。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因为他们是可敬的艰苦朴素的真代表,而是他们对精神追求的忘我和痴迷,他们对后学的启迪和感召。我觉得,他们就是再世的普罗米修斯。精神欲望的高扬,为人生的境界撑起了擎天之柱,使人远离污浊的物欲之海,而近乎圣洁的天界之境。这种人是真正的天使,会在人们的敬仰中成为神,一种神格人!

        只有物欲的人生,是可悲可叹的,因为他们活得像辛苦的狗,像幸福的猫。高扬神欲的人生,是可喜可贺的,因为他们超脱得像庄子,执着得像孔子。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至少要在物欲上减负,在神欲上加码,平衡二者的关系,虽然我们不做大师,但也千万不要做了猫狗。

    思想者之所以思想,盖因为情思凝结于心,偶有所得,不吐不快。其作用有二,一来自悟自解,企图参透人生,慰藉灵魂;二来与人分享,渴盼共鸣共情,善缘广播。此善非彼善,却胜却无数小善。

    在这个浮华的尘世上,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却因为未曾深究而不知底里,过去就过去了,不再去关心。其实,每当我们遭遇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时,如果我们能停下心思的脚步,着意地去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寻思其背后的原委,就能够找到情思所从何来,获得更加深刻的生命体验,从而更加有把握地迈步前行。

    有人认为深思是一种痛苦,是自找麻烦,自我难为。然而,如果我们在生命流年的过程中,只随脚步而行,只凭心思飘忽不定,那我们的人生流程就像流过沙滩的河水,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我们的生命就没了深度、没了情趣。在这个节奏加码、欲望无限的社会上,人们之所以浮躁,没有着落,就是因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你推我抗,挤压着我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我们像朝圣的信徒一样,一窝蜂地拥向圣坛,你虽然看见了所谓的尊神,结果却把自己丢了,灵魂丢了!你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我们看惯了秋月春风,像一片叶子飘泊在尘世上,看似是在生活,实则没有了自我,成了在别人评说中自怨自怜的落魄舞女。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辛勤劳作、让人品评,更是要活出自己的内涵、自己的精彩。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拥抱自己的灵魂,在深度思考中体验生命的韵味,感受存在的美好,我们才能拥有内外一致的和谐,才能品尝到人性与神性交织的、如诗如画的生命的伟岸!

    只有物欲的生活,是动物也会有的;半人半神的我们,更应该拥有精神的追求,更应该拥有灵性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随笔|岩竹呓语(1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v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