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怀念那束光,点亮教育的灯

作者: 七只小虎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06:22 被阅读13次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一卷隽永

    不越礼而与人言,先生者,师也。

    这是我与孩子们读诵《曲礼》时,关于“先生”的含义是老师的最早注释。

    于是,带着为人师者该是一番怎样模样的疑问,我上下求索意欲从史书中找寻答案。

    我毕恭毕敬地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其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原来从教者应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能力,为师者更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格魄力。

    我屏气凝神踏进孔庙的大成殿,康熙帝手书的“万世师表”熠熠生辉。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原来先生是应如孔老夫子般的表率,而“万世师表”早已成为了我们民族千秋万代的精神图腾。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长卷倏忽铺展开来世纪之初的中国。

    1946年,宋庆龄在“行知先生千古”的小字旁,同样书写下了“万世师表”。

    飘动的挽联随风轻吟着“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两千年前,孔夫子为芸芸大众开私学之先风。

    有教而无类,遂有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夫子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两千年后的1927年,载誉而归的陶行知也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的决定。

    他放弃了留学归来的荣耀,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只身来到了南京的北郊。他说中国以农治国,他要从贫困落后的农村推广平民教育。

    没有宿舍,他在牛棚里凑活住了一年。没有老师,他恳请自己的教授师友为目不识丁的村民授课。没有校舍,他四处奔波筹资募款搭建,哪怕遭到土匪的勒索,他从未想过退缩。

    从一无所有的晓庄师范到晓庄学校,最贫弱阶层的农民识了字,他们第一次接受到了教育。

    两千年前,孔老夫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所谓大道畅行、天下为公。

    两千年后那个救亡图存、战火纷飞的国难时期。陶行知在破败的校墙上深情地写下了: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特才儿童的学校;他招收难童入学,培养人才幼苗;他用文弱的肩膀撑起了教育救国的分量。

    因为他,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里,孩子们的心里放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

    他的育才学校开始像一颗极具生命力的种子,随地火蔓延,播撒向了四荒八野;而他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享年55岁。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研读至此,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禁潸然而泪下。上下五千年,总有一些人值得我们驻足敬仰。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光华照亮了华夏的山河;因为他们的一生所系是中华的教育。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

    掩卷搁笔,我默然良久。

    教育从来都是国家的命脉;教育盛,虽处乱世人才仍会辈出,国民意志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升平却人心浮躁迷茫,振兴乏力。

    于今日重提为人师者的模样,是以在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之外;还应有一股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于此时缅怀万世师表的民族精神,是为了不让先生的背影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不再行之而不著,不再习矣而不察,不再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因为有先生那束隽永的光,点亮着前方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喜亭:好文字!从教者,皆以习之,国必有望焉!
        喜亭:@喜亭 我还有~简书,亦叫喜亭,望观注!
        七只小虎:@喜亭 谢谢您的鼓励和支持:pray:
      • 梦里看海:天,地,君,亲,师,向所有的老师致敬。
        七只小虎:@梦里看海 谢谢您的支持:pray:

      本文标题:教师节:怀念那束光,点亮教育的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zd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