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阅读,家长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今日我正好研读黄迺毓老师翻译的经典绘本《逃家小兔》,想起她的代表著作《童书是童书》、《童书非童书》。
现在跟大家分享《童书非童书》中几个关于亲子阅读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文字内容较多,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定能有所帮助!
黄迺毓博士:看书的孩子是不是功课一定比别人好?
许多童书的广告都告诉你:读某些书会使你的孩子更聪明,将来在功课的竞争上抢先一步,使你不敢轻怱,以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
根据国外许多研究,阅读能力的确跟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学者发现阅读能力越强的孩子比较不受限于成人的教导,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从阅读中吸收很多知识,对于正式学习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研究的背景是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因此阅读能力会明显的增强学业成就。
但是目前我们的孩子学业成就还狭隘的限在教科书的记忆背诵上,评量通常就是考试,而考试大多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对,不符合的就是错。所以虽未见实证研究,却是“用膝盖想也知道”的可推测: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不一定成绩比别人好!
请不要惊慌,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绩就不好,只是它的相关性可能不是那么显著。在你决定提供给孩子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好书给孩子的教育绝不会只反应在成绩上面!这样你才能安心的做书香的拥护者。
黄迺毓博士:父母也需要看童书?
有的父母有好吃的东西会舍不得吃,要留给孩子吃,但是书不像食物,你吃光了别人就没得吃,所以你千万不要舍不得看。
也不必把看书当成是为儿女作的奉献牺牲,为了鼓励孩子读,不得已只好“牺牲形象”,强迫自己做做样子,这种态度虽值得感佩,但我只怕有一天你越想越不甘心,而孩子又没你期盼的那么上道,你会受不了那份刻苦而加怨于孩子,也许不至于“焚书坑子”,但前功尽弃也够伤心的了。
偶尔有机会翻翻现在的童书,你会忍不住想:“现在的孩子真好命,有这么好的童书看!”有的父母在看到雨后春笋般的童书上市,竟然惋惜着前面的孩子生早了,满怀信心地再生一个“童书宝宝”,免得这个家未能享受到这么好的童书。
好的童书的标准之一就是老少咸宜,不同年龄的人看了会得到不同的乐趣或启示。最聪明的大人是为自己买童书,跟孩子分享!你自己先喜欢看,沉浸在童书天地,孩子就会不自觉的跟进去,先沾几滴溅出来的水花,再跳下去泡个痛快,所以父母真是活生生的阅读环境,当你忙你累的时候,更需要借童书来让自己保持年轻。
黄迺毓博士:童书不是专门为孩子写的吗?为什么也适合大人看呢?
童书,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儿童看的书”,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儿童就是小孩子,跟大人是不同“族”的。小孩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所以一旦长大成人,就不再像小孩子了,这样的二分法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站在对立的态度。这种“我们大人如何如何,你们小孩如何如何”的心态,使得大人一直高高在上的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孩子,试着去了解孩子,然而很多时候并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的确,成长意味着转变,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懂到懂,我们每天都经历变化的过程,但是不管一个人再怎么长大,怎么成熟,他都有一个部分永远不长大,我们称这个部分为“童心”,而童书可以滋养大人的童心!
童心使得每个人都有柔软的一面,即使是道貌岸然的人,也有逗趣的时候;坚强能干的人,也有撒娇的时候;端庄正直的人,也有调皮的时候。这个内心中的孩子,使我们的人生不致太乏味、太严肃,或是太无情。
有的人较幸运,一直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时滋养这个心灵深处的小孩,使得童心未泯,因此即使他是个有思想有能力而成熟的大人,仍能不失天真和乐观,和这种的人接触很舒服,因为他有赤子之心。
也有的人在重重礼教的束缚下,把心中的那个小孩层层包裹起来,日子一久,不但别人感觉不到他的童心,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它还在不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不少,我们尊之为“老成持重”,甚至误以为每个正常人都应该这样。
圣经上说:“人若不回转像小孩,断不能进天国。”如果童心窒息了,人就快乐不起来,而童书就像一片青草地,让童心能苏醒并徜徉其上,不论世事多变,你的童心都将一直伴着你,而因着你的孩子,你可以享受小时候没能看到的好童书,理直气壮的再过一次童年,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我们多么愿意,多么盼望,见到更多享受阅读乐趣的父母跟孩子共同进入童书的世界,让心灵在那儿会合。
黄迺毓博士:孩子看了《雪人》很伤心,却又爱看,该不该禁止他看?
《雪人》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故事,孩子和雪人一起玩,一起跳舞,但后来雪人消失了,孩子当然会伤心,伤心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不好的情绪,喜欢的东西不见了,哪个孩子不伤心呢?如果一个孩子看到了令人动容的故事而无动于衷、才是父母最应担心的了!他看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触动了他的心,一个这么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一个孩子听完《快乐王子》故事,拉着妈妈说:“我们像快乐王子一样去帮助可怜的人好吗?”另一个孩子听完了《卖火柴的女孩》后,难过得流下泪来。
故事触动了孩子内心的情感,他会因有趣的故事而笑,当然也会为悲伤的故事而哭,会哭会笑的孩子,才是最健康快乐的孩子,所以让孩子尽情经历童书所能提供的各种情绪经验吧!孩子会经由这种丰富的经历而成为一个最有感情的孩子!
黄迺毓博士:看童书可以增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吗?
许多现代父母最大的苦恼在于:明知童书能增进孩子认知的能力,却苦无方向去引导孩子。“要如何带领孩子,才能增进他的认知能力呢?”遂成了演讲会上、杂志专栏内最受欢迎的指定问题。
儿童文学研究者桃乐丝•史提克兰德认为童书可以增进孩子的认知能力,大概可以分为观察、分辨、分类、预测、组织、应用、表达、及评断的能力,你不需刻意去营造,孩子就会因着与童书的互动而增进认知的能力。
在目前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学校仍十分强调智育,孩子的认知发展是父母最关切的了,为了让你更清楚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在忙些什么,我们会详细的说明童书如何引动这八种认知能力,但不希望你紧张兮兮的去分析你的孩子,只希望让你更能欣赏孩子的思考。
黄迺毓博士:看书增进孩子的观察力?
假若您有机会一块儿跟孩子看《十四只老鼠》系列故事,您会很讶异于孩子享受细节的敏锐及乐趣。这系列的无字图画书,包括了大搬家、去郊游……等不同情节。孩子们不但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角色(常常会是一种投射),比如有一个常常不小心尿裤子的女孩,最喜爱的就是那只爱尿床、包着小尿裤的老鼠,还能追踪情节的进展、人物的表情,靠的就是孩子们观察图画中的各种细节,综合成一故事线。
父母与孩子共读时,就可以将“观察”变成一项活动,让孩子注意细节,或者就说:每一只老鼠的手上拿的是什么呀?那土地为什么很硬呀?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这是什么时候呀?……
洞洞类的书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孩子们喜欢玩捉迷藏,用一个眼睛透过小洞“偷看”的惊喜游戏。像《好饿的毛毛虫》一书中,有一只非常饿的毛毛虫,他从星期一吃到星期六,一天吃得比一天多,终于变成一个胖蛹,最后成为一只好漂亮的蝴蝶。每一天它吃的东西的正中间会有一个小洞,孩子总喜欢用手去摸它们,而且透过那些洞,偷窥下面将会有什么。换句话说,孩子可以观察可见的部分,来推测全体。
当亲子共读非洞洞类书时,亦可利用这种技巧。比方说,念到一本有关家畜的图画书时,父母利用中间割了一个洞的白纸,将白纸覆盖在图画上,让孩子先经由这个可观察的部分,推测全体是什么。
黄迺毓博士:童书如何丰富孩子的语文表达能力?
根据研究报告发现,若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们每天画画、写写(不会写的孩子说,老师帮他写)作记录时,大部分孩子所选择的题材多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以及与看过或听过的故事相关的情节或人物。童书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因而也间接地提供了表达的题材。
在听完《十兄弟》的故事后,有个孩子拿起图画纸,画了一只好长好长的手,说:“这是我的手,我要去拿冰箱里的巧克力!”十兄弟的故事说的是有十个兄弟为了给母亲治病,利用各自的异能去偷彩虹蛋,也躲过县令的追杀,其中一人的手很长。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拿笔记下心中的感想,虽然他年仅四岁,却热爱表达。
此外,阅读各类型的童书,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明了叙述文、命令文……等,甚至写信、列条子、写故事……等等文体的不同和特征。要求孩子写故事时,最常听见的首句,就是“在好久好久以前”:写信时,“亲爱的…… x x敬上”都最常出现在孩子作品里头。
比如,听完《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书中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惊险情节后,孩子们自然地记起自己的(第一次经验),并加以叙述《以前,我第一次……)的方式完成仿写作品。但在听完《今天是什么日子》一书后,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撕了很多纸条,并假装写下谜语句:爸爸每天都抽什么?玩起寻宝游戏。这两本故事书,都激起了孩子以文字表达的欲望,但不需老师费力教导,他们已十分清楚两种问题间的目的与差别,而自然的玩出来、“写”出来。
多彩多姿的书本经验,增加了想表达的欲望,有了表达的念头,才有机会去整理脑中所想的,于是变化成语言、文字诉诸他人,这之间的互动循环,都是童书所能推动的!
阅读,是一个孩子可以独自玩的游戏,是一场孩子和家长可以一起穿越时空的冒险,更是一座帮助孩子成长自立的桥梁。
亲子阅读能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使其感受到被全身心呵护以及拥有安全感等重要情感,心理学家把这叫作“建立亲子纽带的经历”。
亲子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每天,你可以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家里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而绘本,就是亲子阅读最好的载体!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您和孩子一起加入阅读吧!一个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长大以后,必定是一个内心极其富足且思维足够开阔的人!
文字来自讲师团队向日葵,请勿用于商业、广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