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暮潇潇诗文简书美诗美文汇
《道德经》‖第十六章: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没身不殆

作者: 常清净 | 来源:发表于2020-03-12 23:01 被阅读0次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字:

根:根源,事物初始本真的状态。

复命:复归本真,天命。

常:永恒不变。

天:宇宙,自然。

理解:

做到无比的虚无寂静,坚定固守清净的状态。世间万物都蓬勃生长,我观察到它们的共同规律都是周而复始的。那纷纭变化的万物,各自有着自己的本源和规律。能够回到本源的状态就是清净,能做到清净就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这种事物本真的状态是永恒的,懂得了这种永恒就是明理。不懂得这种永恒的规律,盲目行事,就会有危险。懂得了这个规律就能包容万物,能做到包容万物就能做到大公无私,能做到大公无私,就能使天下归从而成为王者,做了王者,就要顺应天意,天意就是“大道”,顺应了“大道”才会长久,终身都没有危险了。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虚”与“静”是入“道”的途径,只有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才能体会“道”的意境,也就是那种“无为”的状态。

【经典故事】诸葛亮的宁静致远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自号“卧龙”,就有“静卧观其变”之意。他在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短短几句话中,诸葛亮三次提到“静”,《诫子书》是诸葛亮告诫他儿的,人生中最根本的四种修养: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由此可见在诸葛亮看来,“静”对于人生修养是多么重要。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懂得静的奥妙,所以长期“致虚守静”,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和高洁的人格垂范千古。他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话并非套话,而是诸葛亮秉持虚静的一种提现。

静代表着一种境界,静能制躁,静能制怒,俗话说“心静自然凉”。

冰清玉洁的操守只有在清心寡欲中表现,一味地追求享乐的人,心是不会清净下来的。一颗浮躁的心是无法做到幽静而深远的。

相关文章

  • 人生感悟2023~11

    《道德经·第十六章》有言:“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自然万物,不逞强,不勉强,遵循天地的规律变化,才能长...

  • 来自《道德经》的千年传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这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大概...

  • 《道德经》‖第十六章:没身不殆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

  • 道的弱化演化猜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讲到“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他说天就是道,或者说天离道最近。那么什么东西是天的特质...

  • 16-3 知常容容乃公

    16-3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说:知到平常就会宽容,懂...

  • 简言《道德》第十六至十八章

    第十六章 如若致虚守静能慎独,方知虚极静笃万物而复根。能知常返本是自然之道,没身不殆可受天禄。 第十七章 太上之真...

  • 《道德经》讲记——没身不殆

    没有身体才不会陷入困境。 在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身体中,唯有“空”身,也就是“道”身,才是真正的没有...

  • 百字瞻瞻67: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

  • 《道德经》:生死看淡,有道一生平安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表述“终身不会有灾祸”的见解。 如“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52章 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六章:没身不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lu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