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私营公司的文秘小刘有一个坏习惯:什么文件她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譬如,公司周一开了次会议,老总让小刘最迟周四交上整理好的会议记录。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小刘都不会先完成这份记录。她是一天10次、20次地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但没写几个字就会停下来,一个字都写下不去。直到周三的下午,她才会对着键盘一通狂敲,如果下午还没有完成——这对小刘是家常便饭,她就会拖到晚上,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深夜一两点才下班。周四,她一定会一早就来到单位,红着眼睛、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会议记录交给老总。小刘下了无数次决心,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这一作风,但是一年下去,没有什么效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一般面对一个坏习惯,通常我们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抗拒它、打败它。第二种是认可它、接受它。
你平时用的哪种方法多一些呢?我自己的经验是抗拒它、打败它。很显然,小刘也是采取了第一种办法。
也许,我们大家用的最多的也是第一种,但是,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作者武志红告诉我们,第二种才是最有效的。
在上一篇文章“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里,我们介绍过他,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里面,武志红告诉我们:“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而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它们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它”。
这篇文章,我们就探讨“坏习惯”,来看看心理学的力量。
一:认识恶习
首先,我们要知道:“坏习惯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一部分,接受它才能更好的改变它”。 武志红说。
(一)习惯如何形成的
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这个循环:
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在上面的例子里,小刘知道这是一个恶习,但她一直没有想过这个恶习给她带来了不少好处。譬如,同事们都知道她是“加班大王”,这个称号传到老总耳朵里,老总也不批评她做事拖沓。这些好处成了奖励,强化了小刘办事拖沓的习惯。
这个恶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小刘的爸爸对小刘要求很高,上学的时候,每次她做完作业,她爸爸都要检查一遍,一发现差错,就会狠狠地批评她,斥责她不努力不认真。
最后,小刘发展出应对办法:熬夜到最后一刻才把作业完成。这样,即便爸爸检查出了错误,但知道小刘熬过夜,不仅不斥责她,反而会夸她用功。最终,工作后的小刘又采用了童年时期的做法。
如果这个循环只有一次,那么这个习惯不可能形成。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让当事人产生了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重复这个行为,可以再得到奖励”。最终,这个重复的行为长在了她的潜意识里。
“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地去习惯它、运用它”。武志红说。
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还记得一个猴子吃香蕉的故事吗?
笼子里养着五只猴子,在笼子中间挂一个香蕉。猴子因为喜欢吃香蕉,所以就争着去够,但是笼子上安装的喷水器会立即喷向所有猴子,如果有哪只猴子试图去够香蕉,则所有的猴子都要遭受被淋湿的痛苦。后来,一旦有猴子蠢蠢欲动想够香蕉,其他猴子便暴打它一顿,到最后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被打过,大家一致认为够香蕉就会带来淋湿的后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猴子之所以不再去触碰香蕉了,是因为惩罚机制。
坏习惯的养成很简单,但是改正起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二)积习为何难改?
小刘尝试了很多次,但最终都失败了,而且非常痛苦。改变一个习惯怎么就这么难呢?
书里说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每一个“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也就是说,持久的习惯,会在大脑里面生成深深地“刻痕(沟回)”。关于大脑沟回,我在“思维脑图与深度学习”里面讲过。想深入了解地可以去看看。
这种神经回路就像自己有了生命力,启动以后,就会忍不住去重复相关地行为。既然已经长在大脑里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改变“积习”了呢?其实不然,既然是经过后天长成地,那么理论上,我们也可以改变它。
恶习难以改变还有这样一个原因:“愿望立即得到满足”。
孩子和成年人有这样一个区别:孩子的愿望容易被立即满足;成年人需要有“延迟满足”意识。后者缺少这种意识,才会感受到恶习改变很痛苦。心理学告诉我们:“延迟满足”与父母的训练有关。在幼儿期。如果父母对某大小便的训练不严,想大小便就随处解决。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既缺乏纪律感,也缺乏“延迟满足”这种意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
二:把恶习当朋友接纳
小刘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自控力不够,让坏习惯成为了我们的主人。”
武志红说,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恶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我们前面讲到,面对坏习惯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就是打败它,抗拒它。小刘的例子里面,她就是这样做的。她一方面想改掉这个恶习,尽快完成老总交代的任务;另外一方面,她几次打开要做这个任务,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没写几个字,就去打开旅游网站。然后发誓再也不做无聊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小刘的内心是抗拒它的,她把这个习惯当作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呢?
仔细地聆听内心的声音,你会听见,你心中有一个部分在大喊:你整天做令人烦躁的工作,你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现在,那你要感谢这个“次人格”对你的关心和帮助,并告诉它,你一定会去。但此时此地,你必须先把工作做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纠缠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诺。
武志红说:“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内心的每一部分当作朋友来对待,这样每一部分就不会捣乱。
如果不这样做,而是一个人整天强迫自己完成这个任务,那么,你就会发展出很多与自己的主人格敌对的次人格。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全部采取敌对的态度。就比如,有一天早上醒来,你不想上班,然后对自己说:“我很好”,“我能行”等口号,用这种积极暗示压下内心那个无助而孤独的自己。这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最终会造成主人格与次人格的分裂。
这就好比弹簧,你压抑它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胖子想要减肥,但最后没能坚持下来,奇怪的是和之前对照还要胖了很多。现在看来,也许是反击的力量太大导致的。
总之,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生活。当你理解了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这时,你就不会再想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武志红说。
记住,多听听内心的呐喊,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
(一)寻找动力:发现你内心的使命感
仅仅是接受它还远远不够。
作了改变恶习的决定,却迟迟不去执行,或者执行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而恶习仍在继续。之所以屡屡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是没有找到使命感。
书里说,很多人都下定决心减肥却屡屡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减肥。是为了保持健康,从而生活变得更美好?还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漂亮?
如果减肥的动力只是外部动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那么,减肥是容易失败的,因为周围人的评价总是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减肥者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打击而自暴自弃。事实上,任何人都做不到“随便做一个决定,然后就能百分百地实施”。要保证自己地誓言得到坚持,就需要找到足够地理由。
书里有一个例子,一名摔跤选手考上了北京大学,当时他的体重是210斤。在大一,大二期间,他多次要减肥,但每次都是坚持几天就放弃了。两年过去了,他的体重没有任何变化。但进入大三后,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体重减到160斤。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他谈恋爱了,爱情给他地减肥找到了足够地理由,这催发了他的使命感。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够自律,而是没有花时间求助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地声音。
那么,学会了与“次人格”对话,又找到了改变习惯的使命,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二)培养新的神经回路
改变还需要一点:立即去做。
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新的神经回路一开始必然是脆弱的,用它战胜旧的神经回路,最好采取一些聪明的策略。
- 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一开始不要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容易坚持下去,慢慢来。如果你要减肥,不要一开始从饮食上就决定不吃动物性食物,而是从量上面去控制。如果你没做到,就会打击你的自信。这是意义所在。
-
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如果你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那么,你选择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并且完成它,这很容易实现,实现后的喜悦就是一种强化,会使新习惯更加强大。
-
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坏习惯,你成了它们的奴隶。不要企图把它们全部消灭,试着规定自己每天不做其中一个习惯。
-
不要积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每个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吞噬你部分心理能量,无论这个事情多么不起眼。
这几条策略,都是要让你建立自信心,无一例外。所以你要慢慢来。
我的总结
毛泽东选集之奋斗自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按照寓意,表达的是毛泽东的革命精神观。我的看法是,这种精神不会太辛苦,因为前面永远是竞争、刺激、心跳、未知、好奇的。如果与自己斗呢?我想那是痛苦的。做完今天这个小课题,我们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让给自己难受,更有效的办法是接纳它,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一个方法。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
我们面对恶习的一个常用态度是去抗拒它、打败它,视它为敌人;
-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有次人格整合。也就是去认可它,接受它;
-
恶习的养成遵循这样一个规律: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
恶习之所以难更改,不仅因为它在我们大脑里面产生了深深的沟痕,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及时满足的愿望。
-
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恶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
改掉恶习,追求外部动力是脆弱的,容易失败的;相反需要求助与自己的内心,找到使命感。这种内部动力才是有力量的。
-
我们需要建立新的神经回路从而覆盖旧的神经回路,就是立刻去做。
祝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