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原文解读: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个人感悟:
人有善恶之分,孔子认为,不仁之人多是心存私欲,他们眼中的善恶并非是真正的善恶。
只有心怀仁德之人,才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明辨是非善恶。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仁”,就能公平公正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分辨善与恶。
唐太宗曾让一位叫王畦的大臣来评价朝中大臣,王硅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人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胃:以诤谏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这话说得让太宗和群臣无不大为叹服,认为王畦的评价客观公正。
王硅之所以能对诸君子做出如此评价,就在于他心底无私。也正因为这一点,唐太宗重用他做谏官,并感慨地说:“王畦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孔子的观点提示我们,在对他人做出评价时,尽量不要将个人的感情色彩掺和进去,多从客观方面人手,才能做出准确评断。
当然,若想做到这一点,这得需要自身要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记得之前陈凯歌导演的那部《搜索》的电影,就把这事说得很透,大家纷纷指责女主不给老人让座时,有没有看到对方的内心真实想法,同时对于老人的强制行为又是否符合公众道德?
公正评价他人意义重大,有利于辨善恶,识美丑,弘扬正义和大道,也是一种处世智慧。
若是我们对善行给以恶评,不但会伤害别人和社会,还会遭到他人反感或反击,反倒会沦为阿谀奉承之徒,好坏不分的小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原文解读: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个人解读:
一个人认同并践行克己利他,那他肯定不会有特别讨厌得人或看不惯得事,因为无论遇到什么不好的事,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从自身找原因,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是自己修为不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这是一种靠改变自己想法来解决外在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前面说到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对自己经常予以反省,同时严于律己的人,相信都干不出什么太邪恶的事,至少干不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来。
无论成长还是学习,始终保持自省的心态确实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