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太庆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的第一篇。在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进行说理。
苏格拉底认为梅雷多告他是不简单的:那么年轻的人,能想到那么重大事情,真不简单。他是政治家中唯一明白怎样走正道的人,这正道就是首先关心青年,让他们尽可能地优秀,就像一个农夫首先要关心秧苗,再进而关照其它植株一样。若是嘲苏格拉底就罢了,就怕认真了。就会是很大的一个罪名。欧悌甫戎认为不至于,若那样,告倒了苏格拉底损坏的将是国家的命脉。
苏格拉底是怎样说服欧悌甫戎放弃高发父亲杀人的念头的呢?欧悌甫戎用对神虔诚来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苏格拉底要欧悌甫戎告诉他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不虔诚?欧悌甫戎说如宙斯哪样惩治自己犯错的父亲就是虔诚。苏格拉底继而说,他希望得到一个标准,一个相,来给虔诚不虔诚评判,合乎虔诚的就是虔诚,合乎不虔诚的就是不虔诚。欧悌甫戎说,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的,厌恶的就是不虔诚的。苏格拉底之前已经让欧悌甫戎认可他自己相信神灵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争吵,对喜爱的厌恶的,神灵们意见统一的可能性也不一定,所以神灵喜爱与否是不能断定虔诚与否的,有时虔诚不虔诚同是一事一人,这是不可能的。欧悌甫戎又说神灵们喜爱就是虔诚的。苏格拉底说它被喜爱是因为它虔诚,它虔诚并不是因为它被喜爱。可是神灵喜爱的之所以是神灵喜爱的、对于神灵是可爱的,是因为神灵在喜爱它。最后苏格拉底说你如果不是深知虔诚和不虔诚,当然不会为一个帮工控告自己的亲生父亲杀人。你就是怕自己做错了会冒犯神灵,以致不齿于人。
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一个故事,《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想来苏格拉底是认可孔子的观点的吧,欧悌甫戎的家人也是如此吧。
柏拉图的这篇对话的辩论说理的思路真是不好理出呢。可是读起来感觉倒是颇有意思。你这样的做的理由是出于虔诚,虔诚是什么?喜爱是虔诚?公正是虔诚?虔诚的目的是什么?能被认可虔诚吗?一个一个的追问,一个一个的否定,让事情更清晰的摆在人面前,去做出判断选择。由对方认可前提导出的是对方难以认可的一个谬论,是怎样推导的呢?在什么地方,推导出现了岔路呢?逻辑真是有趣的事。
摘句:可是,各种待遇岂不是全都为达到同样的目的吗?这就是使享受待遇的对象得到益处,例如马经过驭手照顾和侍弄就长膘了,长壮了。你不这样想吗?狗也是经过猎人照顾而得益,牛也是经过牧人照顾而得益,别的也一样。你不是以为照顾的意思在于使照顾的对象受害吧?那么,虔诚这种给神灵的待遇是不是对神灵的优遇,给神灵添福呢?你会不会以为,你做出一件虔诚举动的时候,就给某某神灵添福了?(不断的偷换概念?找反证?在一次次否定中,立论更严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