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二十年有余了!阿拉上海人了!
还是没能张口上海话腔调,听么是能听懂的。
见识过一些上海阿婆,聊聊她们。
【1】
最初认识的阿婆,我是住在弄堂里的亭子间,而阿婆是住在楼下对面一楼,一间屋子住着阿婆、儿子、媳妇、孙子。
阿婆住在搭建的矮小的阁楼上,屋子里挤挤的,儿子媳妇上班,一般是儿子烧饭做家务,阿婆会帮忙做。
因为用水都集中在楼下,所以大家淘米,洗菜,洗衣服擦地板用水全部得下楼去。
因为家里小,儿子媳妇孙子都在家时,家里很挤,阿婆总是躺在阁楼透过窗户看外面。
一天,阿婆突然别着上海普通话跟我搭话,我一惊:老阿婆今天怎么跟乡下人说话了!
他们是瞧不起我们乡下人的。
然后,又被阿婆的话再次惊道:你们那个苦瓜是怎么吃了?阿拉看侬吃苦瓜,阿拉买回来烧烧好,哪能吃呀!太苦了!
我笑笑,跟她解释我的烧法。
其实不是烧法的问题,对于他们吃惯什么菜都是先放油,然后放糖的做法,肯定吃不下去呀。
那时候的上海,开始慢慢接纳外地人(俗称乡下人),也开始学会说普通话,也开始学会吃外地人才吃的菜。
估计呀,阿婆一辈子也吃不下乡下人吃过的苦瓜。
【2】
第二个上海阿婆,是上海嘉定的农民。
前些年,每次去宝山税务局办事,她都在门口卖各种时蔬水果。3月份时候是卖草莓的季节,她家的草莓是种在果树林的,不打农药。
夏天是卖葡萄的季节,比外面水果店马陆葡萄好吃多了。
秋天就有橘子卖,还会顺带南瓜,红薯这些。
阿婆满脸的皱纹,笑起来像盛开的菊花,很可爱,阿婆热情大方,总是会多给我一些水果。就是不买她也招呼我吃几个。
后来慢慢熟悉了,了解到他们家在嘉定农村呢,那么远过来都是骑电瓶车,还得带两大箩筐东西。
阿婆看到我眼里的心疼,爽朗的笑着跟我说:没事的,我老公每天送我过来,然后他再回去,没办法额,儿子女儿都买了商品房要还贷款,我们能帮么就帮一点,孙子孙女都上学了,他们负担重的,这里蛮好,里面(税务局)的人也都很好,中午我在里面用微波炉热饭,开水也有……
看着阿婆满脸开心,每次我都会买多一点回家,分给隔壁邻居,阿婆也可以早点回去,有一次还没带够钱,阿婆爽气说:阿妹,没事的,下次来给。
前几年去税务局还挺勤的,每次去总是很期待看到阿婆的身影,然后带点好吃的回去,阿婆还给我名片,叫我带孩子们去她家里玩,说不收钱。
后来隔了好久没有看到阿婆去。
又过了几个月,总算看到阿婆了,问她怎么好久不来了,阿婆说,老公骑车被撞了,不在了,……
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安慰老人。
阿婆又抬起头来说:阿妹,以后我不来了哦,儿子女儿不让我种地了,你以后有空打电话给我去嘉定玩,我杀老母鸡给你吃!
我笑着应了阿婆的话,买了她很多东西,以为买完了,她笑着指着保安室那边:还有呢!
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东西,看到嘉定阿婆的名片,总想着哪天带着孩子们去嘉定。
阿婆一定记得温柔善良美丽大方的我。
【3】
嗯,其实是今天遇到的上海阿婆,让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阿婆们。
我在青浦上班,每天下班虽然早,到家要买菜烧饭,开车回程一小时+,早累瘫了。
所以发现青浦有几个老阿婆在大路边卖自己种的菜,我就忍不住先买好再回家,感觉上她们种的菜,比大棚里出来的菜更香,看她们一把年纪还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每次也都多买一点,贵也就随她们贵。
真的挺贵呢,几根大蒜苗(好像有五根)用小细绳系一下,两块钱,我第一次惊了:这么贵!
一位阿婆说:“不贵额,我们露天的,不是大鹏里出来的,保证你买了下次还来。”
我还是付了肉价的蔬菜。结果真的味道不错,很香。
今天下午下雨,我以为阿婆们不出来了,探头一看,已经排成一排了。
看到上次买过两次的瘦脸阿婆,以为是熟人了,特意在她摊位前停下来,挑了一把芹菜、称了茼蒿菜、还有大头菜,有看到有水芹菜,赶紧也买了一把,结果发现带的现金不够,就差四块钱。
问这位阿婆有没有扫码付,她说没有,我说那我明天来给你可以吗?或者你帮我拿掉一样菜。
阿婆不舍得成交的生意,又没有扫码付。
她说:我哪认识你!你要不来了呢!
一面问隔壁买菜的阿婆要扫码的二维码,让我去扫四块钱,隔壁阿婆在给她四块钱。
我原本冒雨下来买菜的,想着看到买好就走,耽误不了什么,哪知道因为扯皮样的闹一下,身上头上被淋的湿哒哒的,弄的我一肚子火没处出。
哼!下次换个阿婆买菜!
确实也不能怪人家小气,人和人能比嘛,嘉定阿婆可是大片大片的土地,人家随便送送人的东西,都够卖菜阿婆一筐菜了。
【4】
其实生活中还遇到很多阿婆,也有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穿着打扮,都不会影响别人对她们能亲近与否的判断。
性格爽朗的阿婆,即便老了,也能让人喜欢亲近,让人觉得可爱无比。
其实现在的上海阿婆们越来越可爱了,会说普通话了,接受外地人了,可以吃点点辣了,可以吃点点苦了。
最重要的,上海阿婆们的上海话是上海人中最正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