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心中的诗经——有杕之杜

我心中的诗经——有杕之杜

作者: 月婷轩 | 来源:发表于2021-12-22 05:45 被阅读0次

诗经——风——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杕(dì):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

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噬(shì):发语词。一说何,曷。适:到,往。

曷:同“盍”,何不。饮食(yìn sì):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周:右的假借。

游:来看。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诗以此为名,是不是为了与唐风中另一首杕杜相区分,不得而知,不过其意相同,杕为孤独而生的树木,杜为树名,具说是棠梨树,想与周南-棠梨名字相近。

诗分两篇,重章叠句,仅换三字,即周、适、我三字。我们还是先从字面之意解诗意。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与唐风-杕杜的开头一样,都是以有杕之杜来起兴。左,对于这一字,我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即人站于道中,自有正反两向,那么生于道左,是不是有一去一回两向之意。道左只是虚词,用以说明正反两意呢。看过名字解读后,才知道古时以背北朝南为正,所以,道左一般指东方,注意,这里重点强调是生于东方之树。东方,在中国古代有特殊的意义,东方为五行木属,又以东方为仁。所以,这里指东方之木,是不是另有意义,我们下边慢慢看。那么,第二章,生于道周为何意?周,有解为与左相对,即生于道右,如果是这样的意思,是不是印证了我上边说的话,即一正一反之两面?说到这里,我们回头看看为何以杜树起兴。杜树,即棠梨,也称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句,彼君子兮,噬肯适我?这样的反问句,在诗经中常见,噬,一般解为发音词,没有实际意义。肯适我/肯来游?这里表示同样的意思,以肯字开头,自然有请求之意,可否或是否。适我,适之一字,有到我这里来的意思,有点谦卑之意,第二章中肯来游同样也有谦卑之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那位有德之君子,可否屈尊来这里看看我的意思,有点类似于请求,可见作者之孤独或者是求君之意。

第三句,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中心,即心中。好,就是期待,求盼之意。之指代前面所说的事。曷,问句引导词,饮,为饮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酒或茶。食,应该读四的音,指饭食。那么此句意思明显了,就是心中对君子的盼望是真实的,急切的,希望君子能来我家,我会用好酒好菜来款待。

那么全诗就是在诉说一位孤独的人期待朋友来相聚的诗句。当然也有其它的解释,另一种就是说以女子的口气在哀叹其心中所爱的人不能时时与她相聚。

诗序说,《有杕之杜》,刺晋武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

杕杜是刺晋昭公之作,而本篇则是刺晋武公之作,所以刺之意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刺晋昭公是说其不亲宗室,而说晋武公则是兼其宗族。什么意思呢?兼,有兼并之意,从字形上讲与秉差不多,秉为一手握一禾,兼为一手握两禾。所以,兼其宗族就是把朝堂与宗族之权都抓于手中。晋武公所得之晋是靠战争而来,而用兼字,也有其宗族地位也是强夺而来的意思,并不是因为受族人爱戴而得,所以这里更有霸道之意。而以棠梨喻其君,也有君之孤独之意。可全文都是君主求贤若渴之意,何以刺之?记得在前面的文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以利诱人,来者必是谋利者,利尽则去;因利而聚合者,利同则苟合,利不同则相争,利相反则离散,乃至背叛。所以,文中最后一句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也有以利诱之之意,更兼晋武公以武建权,更是亲为其谋利者是贤,而非以德者为贤,是故刺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诗经——有杕之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tf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