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是什么?
自控力是我们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动机、和行为进行有效管控的能力。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名言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拿破仑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不要总想着“今天犯错,明天补救”,“今天放纵,明天改变”,不要向明天赊账。 ——凯丽·麦格尼格尔《自控力》
我比别人知道得多,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自控力重要吗?
情绪管控能力好的幼儿园孩子,更能听从老师的指示、专注力更好、而且和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合作能力更好。
孩子的智力和自控力没有必然的联系。
自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情绪有好坏吗?
情绪的生理机制
脑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生存压力状态下的孩子,他们的杏仁核频繁处于激活状态,导致他们杏仁核的体积比同龄正常孩子的大。
变大的杏仁核,反过来提升了孩子对危险信号的敏感性,因此这样的孩子或者成年人,对一些情绪信号过于敏感。
你会回应孩子的情绪吗?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尔曼教授总结出四种典型的亲子情绪互动类型。
忽视型(Dismissing Parent)
家长总体的特点:不去正视孩子的情绪体验,剥夺了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的机会。
见不得孩子难受的家长,习惯用诱惑物来转移孩子注意力。
--“你要不要看电视?”
--“别哭了,爸爸带你去买冰激凌好不好?”
孩子的情绪引起家长的焦虑和紧张,或者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家长为了避免这种感觉,无意识的对孩子的情绪采取低温处理。
--比如孩子说一个要好的朋友不理我了,爸爸说“没事,慢慢就会好了”。
结果:
“我的情绪是错误的、不合适的、不被认可的。“
对情绪的自我认识能力低,健康的情绪调控能力也低。
和真实情绪相脱离。
否定型(Disapproving Parent)
和忽视型家长有些共同点,但是更倾向于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批评、贬低甚至惩罚。
认为负面情绪的表露意味着脆弱,意味着孩子自身的性格弱点。
认为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不尊重自己,比如无法忍受孩子对家长生气,而把孩子关小黑屋或者体罚。
认为孩子需要严格遵守纪律和规矩,不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或者行为背后的原因,认为惩罚孩子就是让他们学会守规矩。
结果:
情绪不但没有被正视,而且被惩罚和羞辱。
更可能去怀疑自己的作为人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更有可能有心理健康的隐患。
放任型(Laissez-Faire Parent)
家长总体的特点是:不但接受而且放任孩子的所有情绪和行为,不能为孩子提供引导和设立行为的界限。
家长自身可能有心理创伤或者曾被严厉管教
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放任他们任何的情绪表达方式,生怕管教会让孩子受伤害;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给孩子的行为设立界限。
结果:
孩子对小事都会反应过度。
让孩子变得有攻击性,不但用言语或者行为伤害别人,还可能伤害自己;让难过的孩子,一直沉浸在难过而无法安抚自己。
虽然情绪被无条件的接纳了,但是往往会很自我中心,行为表现的没有规矩,负面情绪往往强烈而无法自控。
教导型(Emotional-Coaching Parent)
家长总体的特点: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为孩子的行为设立界限、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家长这样做
尊重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孩子情绪的发泄而取笑或者逗弄他们
对孩子的情绪,哪怕是比较微妙隐蔽的情绪,都比较敏感
愿意花时间陪伴和倾听孩子,对他们的情绪很有耐心
意识到孩子脆弱的时候,是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的机会
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会焦虑或者紧张,知道该做什么
不会告诉孩子该怎么去感受,不去评价他们的情绪
不觉得作为父母,需要去替孩子处理所有的事
当孩子的行为出格时,会清晰的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并一贯的执行规则
这样长大的孩子
相信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自尊水平高,人际关系和谐健康,情绪管控和调节能力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很好。
情绪教导“五步法”
(约翰.戈尔曼教授)
你会怎么做?
管教的五种类型
管教的目的
“管”负责的是短期目的,就是改善孩子的外部行为和行动。
“教”负责的是长远目标,让孩子逐渐能够学会未来独自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没有爱的滋养,规则便是冷冰冰的枷锁;没有规则的护佑,爱便是危险的自由。
如何说“不”
如何使用“提醒”
如何使用“隔离”
防止“过度管教”
“一个手中只有锤子的人,他所看到的都是钉子” ——马克.吐温
家长不要滥用手中的权力。
任何问题都用1.2.3或者隔离,那么在真正需要管的大问题上,就无法发挥它的效用。
网友评论